阅读历史 |

40.第40章 :剥棕皮(1 / 2)

加入书签

变天之后,气温很快就冷了下来,半夜的时候,大家都冻的有些瑟瑟发抖,好在第二日天气晴好,男人们又开始上工开垦荒地了。

一大早,全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趁着天气好,需要把昨天从山里捡回来的蘑菇、木耳都摊开晒干。

冬笋需要水煮之后,去掉涩味再晒干,等到冬天吃的时候,用温水泡开就可以了,这种干笋子做的菜特别的香,和腊肉一起煮,更是美味的很。

张家人没有马上就将这些山货拿到县城里换钱,一来东西并不多,二来路程太远,来回一趟很不划算。

“娘,再搭一个简单的棚子吧。”张沁儿提出意见,这个棚子稍微遮风挡雨就可以了,那些茶树籽之类的山货,天气不好会装到缸子里,用东西盖上,也不怕下雨潮湿。

因为要求简单,杨氏答应了,捡了一些适合的木材,就开始在屋子的旁边搭一个小一些的棚子来,张沁儿他们几个孩子就去附近割茅草,和捡树枝。

不多时一个简单的棚子就搭成了,张沁儿又让杨氏将一些还空着的缸子搬到棚子里,晚上的时候就将摊着晒开的茶树籽什么装进去存放。

将这些一一归置好,屋子里总算空出不少地方了,吃过中饭,张沁儿又带着孩子们往山里去,今天她要找的东西,是棕树的皮!也就是用来做蓑衣的那种东西,昨天下雨的时候,大家都不方便出门,这个时候她才想起要做蓑衣出来,再者这种棕树的皮除了做蓑衣,还可以做床垫和扫帚,算得上一物多用。

前世的时候,奶奶家的老房子里就还有棕树皮做的床垫和蓑衣,都经久耐用的很,只是那床垫睡起来倒也舒服,就是没有修整好那些针刺的话,就会刺皮肤,要隔着厚些的床单才好。

棕树是山里常见的植物,不多时就可以找到许多颗树,大家忙将它的皮一层一层的剥了下来,这种棕树皮是要多剥的,否则没有开剥过的皮会因为长的太密集,导致霉变,那么严重的话,棕树也会死亡的。

这山里鲜少有人迹,所以棕树上的皮几乎都没有被人剥过,有些棕树被厚厚的皮裹着,吸满了昨天的雨水,看起来湿漉漉的。

因为目标多,张沁儿自然要挑好一些的剥,这棕树皮要选那种长的条纹密集,又顺的,用手摸起来,比较平坦,不刺皮肤的棕片。

“姐姐,以前爷爷也会做蓑衣呢,手艺还很巧。”永安说,神色带着一些骄傲,对他来说,虽然张老头素日是比较沉默的,说话也比较严肃,对他们这些孙辈似乎也不见得多么的疼爱,但是在永安的心中,爷爷却是最厉害的。

编织竹筐竹篮子,这些几乎人人都会,但是只有张老头的手艺最好,他编织出来的竹篮子,经年耐用,又外观好看。

张沁儿搜寻着原主的记忆,说:“小时候是见过,后来爷爷怎么不做了?”

“不知道,我就只看到过一次,还是以前王大伯的蓑衣坏了,让咱爷爷给修一下。”

“后来家里有了油纸伞,出门也不多,再说一件蓑衣可以用好几十年呢,所以爹就不做蓑衣了。”张贞娘毕竟大些,知道的也比永安他们多。

以前张老头年轻的时候在山里砍樵,卖柴为生,山里天气多变,时常下雨,所以那蓑衣是常常要备着的,不但可以挡雨,也可以御寒保温。

这也练就了张老头有一手编织蓑衣的好手艺。

想到这里,张沁儿也放心了,她只知道棕片可以编织蓑衣和床垫扫帚什么的,但是这些手艺她可不会,真要逼着去做,也只能按照前世的记忆,依样画葫芦了,具体效果还真不好说,毕竟前世的时候蓑衣被塑料雨衣替代,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张沁儿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小时候在奶奶家的老屋子里看到过而已。

在找棕树的过程中,大家又随手采摘一篮子左右的木耳,也算收获颇丰了。

回到家后,又将棕片清洗干净,铺在那低矮的棚子顶上晒干。

看着大片的棕片,张沁儿顿时后知后觉起来,之前搭屋子的时候,何必辛苦割茅草?直接剥些棕片不就好了。

这么想着,就将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其他的人听了,也纷纷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省的再下雨的时候担心屋子会漏水。

因为是打算铺屋顶的,所以也不拘泥棕片是否长相好,只要大片的,能用的,就全部扛回家去。

晚上张老头带着儿子孙子们回来就,就看到自家房顶上全部铺着厚厚的棕片,站在小坡地,眯眼打量着。

“爷爷,你编织蓑衣的手法可好了,等闲了,爷爷来编织蓑衣吧。”永安蹦跳着到张老头的面前,张老头伸手摸了一下他的头,笑着点头:“好,等我哪天得闲。”

张老头嘴里说着得闲,却放下锄头就拿起那一片片整理好的棕片,发现被整理的不错,于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说:“我也好些日子没有编织蓑衣了,沁儿你们明天去砍一些竹子回来,等我得闲了就弄几套蓑衣斗笠来,先前没有下雨,反而忘记这些雨具了。”

张沁儿应着,说:“知道了,爷爷,明天我们就去弄好。”

编织蓑衣其实有两种法子,一是用蓑草编织,蓑草又叫龙须草,可以造纸和人造棉,很常见的一种草,二呢,就是用这棕片,这两种法子,都费时间的很,一件蓑衣得用个十来天才可以编织的了的。

如今天黑的早了一些,下工之后,光线就有些晦暗了,张老头却经不住闲,坐在屋子门口的大石头上,随手拿过一片棕片,抽出一缕缕的棕丝,从上至下理顺,去其碎屑,然后备用。

这编织蓑衣并非是将整片的棕片缝合起来就行的,而是要抽丝,然后再手工编织,很费时间,但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蓑衣用五六十年都不是问题。

张沁儿一看,前期工作不算太难,就和张贞娘一起帮忙,几个人娴静的干着活。

张老头似乎起了谈性,说:“别小看这蓑衣啊,用处可大了,做床垫做被子都是可以的。”

又问连氏:“家里有粗一些的大针吗?”

编织蓑衣就是靠一枚针上下穿织,根本不用织布的梭子,所以很多人习惯上不叫编织蓑衣而是叫“串蓑衣”。

家里的东西都在连氏的掌握中,说:“倒是有一根。”

张老头便点了点头,继续忙活着手里的事情,等天色彻底的暗了下去,才将整理好的棕丝放好,全家人进了屋子,趁着火堆的光线,吃着晚饭。

吃粥的时候,谢氏看着碗里清汤寡水,不满的说:“我说你们几个小的,整天都不干正经事!家里吃的都没有了,还不去多捉些鸟,找些吃的,尽弄一些不能吃的回来,白浪费时间。”

又偏头看着杨氏,说:“就你命好,留在家里陪着这些孩子弄些啥玩意呢?就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在地里干活!”

谢氏是真的很生气了,冯氏一直动弹不了,张志礼又护的紧,杨氏呢又是去捏陶胚,又是在家里搭什么棚子,再来呢就是翻翻晒晒一些东西,就她一个人在连氏的监督下去了山脚下的那块地里干活。

回到家,只有清粥吃,难免抱怨。

张沁儿不愿意让谢氏说杨氏,就忙说:“大伯娘教训的是,明天我们就去山里多弄些吃的。”

张沁儿的态度好,谢氏就越发得意,刚想得理不饶人的多说几句,却被张老头严肃的说了一句:“好好吃饭,沁儿她们弄回来的棕片虽然吃不了,也是有大用处的。”

听了这话,谢氏就不再说了,低头喝粥,然后又对永安说:“上回你捉了只野鸭子,不错啊!明天再弄一只去!”

永安听到大伯娘夸他,心里也得意,点头说:“嗯,我明天一定努力再弄只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