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最是书香关不住(1 / 2)

加入书签

儒家门人,自强不息,最看不惯佛门渡已渡人的做法,什么都要靠修来世来感化大众,自己却堂而皇之的修自身,佛光普照之下,尽是些衣着褴褛的百姓,胖大和尚是他们的鄙称。

其次看不起道家道统,一个个的不问世事,寻的是仙,叩的是门,求的就是长生,其余琐事,一概不问,自诩凡间与山巅。

儒家的读书人,最是看不起所有这些所谓修士,一个个的不读圣贤书,不明事理,不教化大众,只修力,不修德,不治学,在很多时候,已经算不上一个人了。

儒家门人,自认为才是华夏九州的未来,他们心怀家国社稷,关心劳苦大众,位卑而不惧权贵,敢于发声,敢为天下先。当然了,以上种种,都是读书人自己一厢情愿而已。

李文采是一个自以为是读书人的伪读书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李文采幼时家贫,父母也没有指望他能读书登高,家里祖辈都是靠天吃饭的命运,也希望他踏踏实实的成家生子,伺候庄稼。

小时候村里的免学课堂,李文采在同龄人中也算不上出类拔萃,教书的也不能叫做先生,只能说是识得几个字。

不知怎的,李文采就鬼迷心窍的爱上了读书,只不过真正教书的夫子,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是收取弟子一事,还是比较慎重。李文采既没有学识,又没有文才,囊中羞涩到连拜师礼也凑不齐,所以只能算是一个伪读书人。

其余的读书人,起码研学、科考这一块是永恒的主题,李文采连这样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说,只有李文采固执的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还自己给自己取了表字文采,所以周围的所有人都只会取笑他。

一如以往,李文采做完农活,换了一身衣服又来到河边。看着熟悉的景致,李文采夹着翻遍了的启蒙读物,硬着头皮闭着眼,搜肠刮肚的组织语言,就想着口出成章,文气乍现。

可惜还是一如既往的,一个字也蹦不出来,看着远处鸡犬归家,灯火飘摇的景象,李文采只得黯然回家。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李文采暗暗发誓,这里太小了,激发不出他的文气,他要去更大的地方,无师自通者,又不是独他一人。

李文采一直都觉得,不是自己浪费光阴,而是没有好的名师指路。他不怪自己家贫,而是怪没有好的机会遇到能够慧眼识金的先生。

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很吃苦干活,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不说教他了,还以为他回心转意,老老实实的当个庄稼人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要多存些粮食,他早就和山脚下那家屋里的说好了,他收集的这些粮食,都可以换那些更容易存放的干饼,他早就预谋要出山了。

话本里都说,有才气的人,不能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被山困住了就出山,被海困住了就出海。

那日,村里有喜事,老袁头家终于添了个小子,大办宴席,请了老夫子去给满月的孩子取名字,李文采干活积极,肯下力,每逢有红白大事,都少不得他。

那一日,老夫子喝多了,就说了山外的一些听闻。原来在这乡卡卡外,不远处就有个山崖书院,那里才是真正读书人待的地方,有数不尽的书籍,有真正的老夫子。

那一日,李文采再也没有听进去其他的东西,就连晚上的汤圆都没顾得上吃。

那日之后,李文采开始一个人长期发呆,好在他一直都不合群,大家也没有放在心上。

打定主意,李文采是个立行立改的人,开始卖力气,有活就干,大家看他的眼神就顺多了。

就是嘛,鸡窝牛圈能挡风雨,什么诗书礼乐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老实待着活命比什么不强。

正所谓鸡窝里难飞出金凤凰,丑小鸭也不是真的丑,特立独行的人,不是因为不合群,是因为他们有自我的认知,不受外界的影响。

这世上的人,同样环境下允许你不如他们,也能忍受你比他们过得好些,但是不允许你竟然比他们有想法。

李文采从来都认为,自己要读书的,这些书太少,太不够,只要书读得多,他的肚皮就会像地里的种子一样,会发芽的,会有好收成的。

李文采第一次觉得,干活真有劲,看着不断增加的各种粮食,然后再一点点的变成更容易储存,更解饿的大饼,李文采很有满足感。

山崖书院要收学生了,据说是其他天下的山上客,山下的读书人都会去,那里不分高低贵贱,只问你是否是真的读书种子。

李文采坚信,自己的机会来了,老天爷看到他的窘迫了,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小村里的清晨,早的比其他地方还要早一点,若是等到天亮,估计全村人都知道他的计划和打算了。李文采倒不是怕,只是那些妇女的嘴,实在是比父亲的棍棒还要厉害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