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章 为什么贾诩没有及时阻止李傕和郭汜的内讧(2 / 2)

加入书签

此后,杨奉护送车架到华阴驻跸,汉献帝终于能喘口气了。郭汜这边虽然败了,但他是个特别执着的人,次日他又引兵来厮杀。徐晃当先出马,但是郭汜人多,大军八面围来,将天子,杨奉困在中心,正在危急之中。东南上喊声大震,一将引军纵马杀来,郭汜大败。这位谁呀?

乃国戚董承也。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皇帝可算是看到皇亲国戚了,痛哭流涕的诉说前事,董承当即打包票,陛下勿忧,臣与杨将军誓斩二贼,以靖天下,献帝就说了,这事咱先放下,赶紧回东都洛阳才是正事。

于是连夜起驾,再说,郭汜引败军回来,正撞着李傕。于是跟他分析了眼下局势,杨奉、董承救驾往弘农去了。要是他们立住了脚,咱们就成众矢之的了。李傕一听,你这话说的太对了,绝对不能让汉献帝跑了。

我现在要和你兵合一处,到弘农杀了汉君,平分天下,咋样?俩人虽然有矛盾,但在共同的敌人和危机面前,又重新穿上了一条裤子。二人合兵追赶献帝,在路上劫财,所过之处都被劫掠一空。你看这俩货,就是典型的打仗无用,扰民有方,最后倒霉的还是百姓。

很快。李傕、郭汜的军马在东涧这个地方就赶上了献帝的车队。二人就商议:我们军多,咱直接上去群殴就完了,不需要讲武德。

于是,李傕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涌来,杨奉、董承两边死战,保护着汉献帝和帝后,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胜数,女眷辎重,皇室的各种器物典籍全部被丢弃。

此刻,什么东西都不重要,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杨奉和董承不敌李傕和郭汜,于是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又暗地里派遣使者秘传圣旨。往河东郡招纳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来救应。这些人是山林之贼,你看都用到土匪了。三处军马就是三处土匪。

他们听闻天子赦罪赐官,纷纷响应。前来救驾。李傕、郭汜一看来了一帮土匪,郭汜当即就有主意,让军士把之前抢的好东西都扔在路上。李乐的军队是穷怕了,一看路上全都是宝,争相取之,队伍尽失。

李乐带着这些贼,路上捡完东西,回头一看,自己的部下七零八落,完全没有军队的样子。

这时候李傕、郭汜趁机伏兵四起,四面混战,李乐大败,你看草寇就是草寇啊,上不得台面,也没见过世面。

杨奉、董承遮拦不住,保驾往北走,背后贼军赶来,李乐一看事情紧急,皇帝陛下,你也别坐车了,赶紧上马逃命吧。但此时汉献帝很仗义:朕不可舍百官而去,众臣听后皆号泣相随。大家说汉献帝是仁慈还是傻呢?

其实这好理解,汉献帝现在如果离开了大臣,他还是皇帝吗?况且兵荒马乱多危险啊,其实带着大臣对自己也是一种保障,汉献帝不肯弃大臣,后面贼人又追的太急,怎么办呢?

对附近地形熟悉的白波将领李乐出了一个点子,我们已经快到黄河边了,可以坐船顺流而下,绕过黄河中的乱石滩,再从黄河岸边的孟津登岸。这个点子虽然好,利用黄河激流,顺流东下,确实能躲开追兵,可是也有问题。

这个问题被太尉杨彪指了出来,杨彪说:老臣我就是弘农人,黄河从这往东,有三十六险滩,怎么能让皇帝冒这个险呢?旁边的侍中刘艾也跟着说:我之前也当过陕县令。知道那险滩确是很危险,就算熟练的船工都时常倾覆。何况我们现在毫无准备,就这样顺流东下的建议被否定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先坐船到对岸去,再商定下一步怎么办?

于是就让李乐先行到黄河岸边,去准备渡河的船只,董承和杨奉就让皇帝弃车驾,步行来到黄河岸边,好不容易来到了黄河岸边。可是河岸高十余丈,下不去,护驾的董承等马上开始想办法,准备想把马的缰绳一个一个接下来,然后绑到皇帝的腰上,把皇帝顺下去。

这时候,皇后的哥哥扶德举手了,说自己这还有十匹绢布,在乱军中捡的,也不知道他这么乱,居然还顾得上拿这东西。于是多半就是这货私藏的。不过这下正好,危机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于是就把绢布拿过来代替缰绳,又选了力大的行军校尉尚弘,背着皇帝刘协,好不容易才把皇帝弄到了船来,汉献帝上了船,李乐就仗剑立于船头,随后国舅扶德又把皇后给送下船来。

汉帝和皇后是下去了,但岸上还有好多将领士卒,以及不少的大臣,李乐匆忙之间,肯定找不来多少船,要登船的人实在是太多,他们没办法挤上船,于是有的人匍匐趴着下了高岸,有的人干脆跳了下去,一个个都着急的跑到岸边,生怕把自己落下来。

这副逃难的生动场景,在十常侍之乱的时候,汉献帝已经经历过一次,想不到几年之后,自己又在相同的情景之下来到了黄河岸边,又是后有追兵,前途不可知,汉献帝上船后没法开船,因为有大臣扒拉着船不让走,李乐干了什么,才让汉献帝顺利脱身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