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书本上的仙神(2 / 2)

加入书签

徐真君;道教神仙,广西人,本牧牛儿,一日入山林,遇二人弈棋,授以一棋子,归即精解,往往与二人遇,遂得修炼诀。有赵真君不远千里访之,以所得秘密与之参契。徐喜酌酒草庐中。时霜月,草木凋空。徐说,主人远访,无以为乐,以余沥一喷,顷刻林木遍开。功行成,将入山炼大丹仙去。埋棋子田中,涌土成墩,发墩致风雷之变,丹成之日,与兄弟姐妹七人服饵,同时上升。《游宦纪闻》云,永福西山即高盖山,为天下第一福地,最高处乃徐真君上升所在。宋代朝廷累降御香,有禁樵之令。遗迹有花林庄、七仙亭、徐赵二真君祠。徐真君由凡遇仙而成仙,功也行了,丹也服了,七人服仙丹,同时上升,该是道教神仙。

杨道人,道教仙人。相传北宋宣和间寄居于朱司户家,数年落魄不羁,狂饮自如。朱未曾稍厌。一日酒酣,说:“我辞世矣。”无疾而逝,葬于山中。后二年,朱往京师,忽遇于通衢,言笑如旧。朱问其缘故,不言而去。朱归启棺视之,已是空函。这是一位凡中之凡的邋遢厚皮的修仙者,如果没有朱司户的关照,他可能成不了仙。他驻世只为自己修仙道。

王蒙:道教神仙。相传宋代游江西上高县麻塘市李林家。李林喜植牡丹,花盛开,王蒙赠其诗有“终朝观草木,今日遇芝兰”之句。后宿永丰观,道士知其为异人,试锁其户,次日晨开户,不见踪影,但留一绝句,“水须大海龙方隐,木是梧桐凤始栖。莫道男儿无去路,碧霄云外有丹梯。”自此不复见。出瑞州府志。这位仙人也是凡人,但不否认他是一位异人。他的出走可能是怨“试锁其户”,他留下的绝句不在于表述他的诗才,而在于发泄他的遗怨,是对永丰观的不满,在发泄中表达他的志向。

以上三位道教神仙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都在人间生活过,都有修炼的经历,都有神奇的成仙经历,形象都不伟岸高大,不讲究师承而都与因缘相遇而成仙,都没有救治人间的记载,或多或少与道教有点关涉。他们是个人主义的,但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长生。《神仙传》里有不少相类似的记载,可见道教神仙应有这样的共性。

道士则不然,我们可以从《道教大辞典》人物部分中发现所介绍的道士,如宋代道士邓守安,字道立,居罗浮山,修道有成,善符箓法,又以砂石煮炼金丹。与苏轼关系甚密。他虽遁迹山野,朴拙讷言,但广施仁爱,故世人多爱之。曾以装满铁、砂石的木船四十艘相连固定成浮桥,曰东新桥,以利来往渡河之人。闻人病,守安以符药救之;又引蒲涧之水入广州,以供人需。这是一类道士。明代道士付自成,师事景云观道士黄养素,曾经受法于龙虎山仙官付同虚。精灵宝雷霆之秘,尤以道术闻名。这又是一类道士,大多数正一派道士都有这种经历。

元代全真派的出现,道教公然有了以符箓科仪为主的正一派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派。从此,道士的特点被再一次确定下来,即道士有明确的师承关系;道士都注重修炼,但是不管你修炼得如何有成,只要不成仙,那么再高明的道士依然是道士,而不是仙人。道士的修习既为自己修行养心,也为别人提供借鉴。他们是以救治百姓,为百姓求安宁的一族。正因为如此,所以道士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市场化的诱惑,习道的功利性也随之显现。所谓培养一个秀才不困难,培养一个道士不容易,这指的是道士要学会弹拉吹唱写念,更有兼学八卦预测,阴阳择地,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全是一些服务性的技艺。不少道士自幼学道,学的就是这些内容。这些道士在消失生命体征的时候被称为“仙去”,这是仙化道士的羽化情景。“上升”“仙去”“得道”“归真”,其实都是死亡的婉言表达,更是后人对他们的追奉,而与庄子他们笔下的仙人有天壤之别,一个在想象的世界里,属于神话世界的产物,作为永远的追求;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表示生命的终结。千百年来人们希望遇到既有仙迹的道士,又有救世救治情怀的仙人,希望道士率先成为仙迹卓着的仙人。

寻求当代仙人

如果说确实有《庄子》、《太平经》里所述的仙人,那么今天为什么我们都看不见这样神奇的仙人?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凡人住在人间,仙人在天上,所以我们根本无法看见仙人。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有仙人存在。陈撄宁先生认为,尸解的已经尸解了,飞升的已经飞升了,都是离开这个地球,跑到别的世界上去了。你如何能看见?尚有一两位未曾做到尸解地步的半仙,他又躲在深山古洞之中,永远不肯出来,在那里等候尸解。所以世上人也不能看见他们。修仙得道者将肉体躯壳留在人间,阳神飞升上天,不再回来,这就是神仙。从此以后仙凡二界,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完全不同,其形象也可能以光体为主,即修炼者梦寐以求的纯阳体。这样的仙人与凡间的生活天壤之别,对凡人有意义吗?

陈撄宁先生说,我们的志愿与他们不同。假使将来侥幸成功,必定要长住在地球上面,让世人都可以看见,并且还要管管闲事。“今世修炼神仙之术,能完全成功的,我未曾见过。但一半成功却是有的,然也不足为奇。”“神仙要有凭有据,万目共睹,并且还要能经过科学家的试验,成功就说成功,不成功就说不成功,其中界限,假如铜墙铁壁,没有丝毫躲闪的余地。”(参见陈撄宁《道教与养生》403页,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我们为什么从未看见有凡人而为仙人者的上升?为什么无法见到介于凡人与仙人之间的修道有成者,难道仙人是由凡人一夜之间或者瞬间演变而成的?民间也在如此不断地追问。

相对而言,道士越来越多,典籍里说的仙人越来越少,这无可非议,因为修成仙的总是少数,但总不能少到没有仙人。

东晋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按照神仙业绩排定座次。其图分为七个阶梯,每个阶梯中神仙多少不一,以先中间,后左面,再右面的次序排列。其中第四阶梯正位是太清太上老君,左右分别是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道陵及弟子。张氏师徒无疑是道士群体里的仙人。

在元道士赵道一编撰的止于宋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中,自张道陵、张衡、张鲁始,直到宋张庆先、张可大等等多代多位天师、道长,皆被当作真正的仙人列入是书(《道藏》5册页200,上海书店版)。但在《道教大辞典》张姓条目中没有一位天师被列入道教神仙名下,他们只是道士。值得欣慰的是元朝有一位既有道教神仙之称,又有道士之称的张仙。辞典是这样叙述的;张仙,道教神仙,相传为元代道士,初为佣耕田,若有神助,后居罗山灯草涧修养,茹松柏,绝谷食三年。蝉蜕于罗峰绝顶,人为垒石掩之。

再信手翻翻杨氏条目,发现有杨太明,他是明代道士,重庆常符宫首座,天性朴鲁,修炼精专。一日,沐浴更衣,拜辞圣祖、师友,跏趺而坐,道偈曰:“蠢钝少人知,胸藏造化机。打开大宝藏,脱壳上天梯。”吟毕而化。这位道士有名有姓有仙迹,他的功夫在于大智若愚而“胸藏造化机”,但是没有说他是仙人。因为他毕竟是位凡人,是“重庆常符宫首座”,定性为道士,名实相副。

《道教大辞典》中先秦两汉一直到宋代,有比较多的古代仙人以及不同朝代的仙人条目。以王姓为例,收有王姓道教仙人33位,历代道士83位;历代道士画家(不含书法家)10位;历代道教女居士女道民3位。此外有李笈、李武两位元代道士仙人。元代没有陈姓仙人入籍,明朝没有王姓仙人入籍。清代没有王姓仙人记载;主观地说在《道教大辞典》里的仙人绝大部分是宋朝以前的,明朝开始已经找不到仙人踪影。是明清两朝没有仙人出现还是遗漏了,抑或仙人的概念变化了?明清两朝张天师谱系应该是可靠的,但为什么他们自己没有成为仙人?当年海瑞出于忠心,上疏明世宗。一问尧、舜、禹、汤、文、武,圣德隆盛也未能长生不死,谁看见方外之士从汉、唐、宋一直活到今天的?二问陛下向陶仲文学习方术,以他为师。可惜仲文已经死了,他都不能长生,而陛下怎能求得长生,长生之师不长生,弟子能长生乎?这二问明世宗是无法回答的,今天的道士能回答吗?

有人说;道士不是仙人,仙人可能是道士,也有可能根本不是道士,道士不一定能成为仙人。张天师一系没有成为仙人,但是他们指导别人修炼成仙,这种推理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几十位天师只是道士而不是仙人,给信仰者带来的遗憾是不少的,因为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现实社会需要“必定要长住在地球上面,让世人都可以看见,并且还要管管闲事”的仙人。

“道士仙人”“道教仙人”“道教神仙”“真人”如何界定,历史的烙印很深,一时难以改变,还有七嘴八舌讨论的需要。但作为神仙信仰的道教,没有神仙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能够引领现代生活潮流的仙人,当代仙人的基本特点是坚定奉道修行,驻世超过常人的,就是仙人。希望道士率先成为可见可学的仙人,只有这样才能去掉泼在仙人头上的一团雾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