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种地(2 / 2)
然而,云晓天却在一旁暗暗皱眉。他知道,虽然村民们热情高涨是件好事,但农作物种植可不是儿戏,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随便什么人都来参与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于是,云晓天站起身来,对孙燕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后,便开始对报名的村民们进行筛选。他首先询问了大家是否有过种植经验、对哪些作物比较熟悉等问题;然后又根据大家的回答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组安排。经过一番筛选和调配后,最终确定了一支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村民组成的种植队伍。
看到这样的结果,村正霍老头心中不禁长舒一口气。他深知这支队伍的重要性,他们将是今年春耕的主力军,也是西宁县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有了他们的加入和支持,他再也不用担心明年的耕种人手问题了。
既然决定要大规模种植农作物,以提升西宁县的经济状况与民生福祉,那么对参与其中的村民们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到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更关系到整个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村民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知识培训课悄然拉开序幕,而平日里以文弱书生形象示人的司马裕,竟意外地被“征召”为了这场培训的主角。
“各位乡亲,今日我们开启第一课,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农作物的成长奥秘。”司马裕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持一本泛黄的农业书籍,虽然心中略有忐忑,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坚定。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讲解,更是他个人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刻探索与理解。
“大家知道吗?我们平日里辛勤耕种的农作物,它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充满了智慧与奥秘。”司马裕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他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村民们能够理解的日常表达,“比如,它们需要吃些土,这可不是简单的啃食,而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就像是它们的饭食,让它们茁壮成长。”
说到这里,司马裕不禁越讲越激动,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田野,农作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蓬勃生长。他从未想过,自己这样一个对农事一窍不通的书生,竟然有一天会站在这里,向乡亲们传授农业知识,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难以自禁。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内在机理却知之甚少。司马裕的讲解就像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对这片熟悉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畏。
“原来松土还有这样的作用啊!”一个村民恍然大悟地喊道。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农活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科学原理。松土不仅可以让土壤更加疏松透气,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
看到村民们如此投入和认真,云晓天在一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深知,传统的农作物耕种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很多时候这些经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对于背后的科学原理却缺乏深入的理解。而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让村民们能够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于是,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司马裕和进一步阐述了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他利用图表、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村民们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农业知识培训课逐渐成为了西宁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会聚集在村头的空地上,围坐在篝火旁,聆听司马裕和的精彩讲解。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热烈讨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
通过这场培训,村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开始意识到,农业不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靠的不是蛮力,更是一门需要智慧和科学指导的学问。
在理论的洪流之后,实践的大潮悄然而至,新式农具的引入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闪耀着金属光泽、设计精巧的农具,对于长期以传统木制或铁制简陋工具为伴的村民们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它们的出现,不仅预示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激发了村民们对未来丰收的无限憧憬。
“各位,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展示这些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周达,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员,站在一群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村民面前,他的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锄头,那锄头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与村民们手中那些斑驳的旧锄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锄头,是农耕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周达边说边用力将锄头往地上刨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块隐藏在土中的石头竟被轻易地一分为二。这一幕让在场的村民们惊讶不已,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甚至心疼地捂住了胸口,仿佛那石头是他们心爱的物件一般。
“哎呀,这锄头可真厉害!”一位村民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以前我们用那破锄头,不是断了就是卡在土里,哪有这么轻松!”另一位村民也附和着说。
周达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的新式锄头采用了更坚硬的合金材料,并且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热处理,使得其既锋利又耐用。而且,它的设计也更符合人体工学,握感舒适,操作起来更加省力。”
说着,周达又示范了几个锄地的动作,每一个都显得那么流畅而有力。村民们看得目不转睛,纷纷跃跃欲试。于是,在周达的指导下,他们开始拿起这些新式锄头,尝试着进行锄地操作。
起初,由于对新工具的不熟悉,村民们显得有些笨拙和小心翼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找到了感觉,动作也越来越熟练。他们发现,这些新式锄头果然如周达所说,既省力又高效。原本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的锄地工作,现在只需轻轻一刨就能完成。而且,由于锄头的锋利和耐用性,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锄头会断裂或卡在土里的问题了。
“这真是太神奇了!”一位村民兴奋地喊道,“我以前锄一天地下来,手都磨破了皮,现在竟然这么轻松!”
“是啊,以前我们总是抱怨农活累人,现在看来,只要有好工具,干活也能变成享受啊!”另一位村民也感慨道。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满足,周达和云晓天等人都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知道,这些新式农具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村民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信心。
随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新式农具的熟练掌握,村民们终于迎来了实践种植的关键时刻。尽管时令已非播种的最佳季节,但这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望与热情,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付诸实践,哪怕只是作为一次预演,也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
云晓天和周达等技术人员深知村民们的急迫心情,于是决定利用这段时间,选取一些适应性强的作物种子,让大家在模拟环境中练习播种、浇水、施肥以及防风固土等基本技能。他们精心挑选了几块试验田,划分成小块区域,每块区域由不同的村民小组负责,既保证了实践的广泛性,又便于观察与指导。
“大家看好了,播种时种子要撒得均匀,不能有的地方密不透风,有的地方却空空如也。”司马裕和站在田埂上,手持一袋种子,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们可以使用这种特制的播种器,它能根据设定的间距自动落种,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村民们围在一旁,瞪大眼睛仔细观察着司马裕和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按照司马裕和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播种器,虽然开始时显得有些生疏,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手中的播种器仿佛成了他们手中的魔法棒,轻轻一挥,一粒粒种子便均匀地落在了土壤中。
接下来的浇水环节同样重要。司马裕和强调:“浇水要适量,过多会导致根部腐烂,过少则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他向村民们展示了新型灌溉系统的使用方法,这套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调节水量,既节省水资源又提高了灌溉效率。
至于如何让作物不容易被风刮倒,司马裕和则介绍了几种防风固土的方法,如种植防风林、设置风障、采用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轮作等。他还特别强调了土壤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土壤肥沃、结构良好,作物才能根深叶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村民们的种植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手段,还学会了如何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夜晚的乡村虽然宁静无声,但村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屈老头家中那盏不灭的油灯下,他正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给大王的密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云晓天等人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村民们的积极反响和显着变化。他深知这份密信的分量,它不仅关乎到西宁县农业的发展前景,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农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几天后,这封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密信终于送达了大名城王宫之中。大王李景拆开信封,细细品读着屈老头的文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与期待。他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绝伦的种植之法,更未想过这些看似平凡的作物竟能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潜力与价值。
“这仙人的作物到底有何不同?”李景心中暗自思量,“或许,这正是我们改变国家命运、实现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他立刻召集了黑衣人一定要记录好这些数据,特别是实际的种植效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