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零九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五)(1 / 2)

加入书签

阳平关,北靠巍峨秦岭山脉,南依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水依关而过,站在阳平关城上,抬头往上看,便是对关城压迫感十足的走马岭,走马岭上,有一片连绵十余里的,以张鲁城为核心,烽燧为支点,甬道为联通的防御工事,这工事是由张鲁之弟张卫率民夫数万,于建安十四年开工,并在年初方才修筑完成的。

“当初,大军出征之前,有人说,这阳平关南北两山跨度极大,南侧又有渝水流经,易攻难守。”梁琼等人在阳平关北侧的山头上驻足,以察看阳平关的地形,但怎知越看,梁琼的眉头就皱得越紧,“此刻看来,此人可斩矣!”

因为如若说梁军进攻的目标,就是这渝水边上的阳平关的话,那这座关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因为它的城墙也就只有五六丈高,而且还因为渝水的缘故,而不能从北侧的走马岭,延伸到南面的定军山下。也就是说,光靠这座阳平关,是不能将整个入口给封死的。

但问题是,这阳平关侧面的走马岭上,还有一座张鲁城!这座城池,屹立于高山之巅,仅有两条小路可供通行,内里更是屯有雄兵,积有足够吃一年的粮食。因此,可以说,想要攻陷阳平关,不难,但想要攻陷张鲁城,那就是真正的,难以上青天了。

而且,别看这张鲁城虽并不直接堵在大道上,可你要是真敢越过张鲁城,进攻汉中的话,这城中的守兵只要派出一路奇兵,便可再次将阳平关截断,从而断绝了,深入汉中的梁军的粮道与退路。

“叔父,张鲁城险峻,我军若是强攻必将损失惨重。故依侄儿之见,不如智取之。”

梁琼一听,心中不由得轻蔑一笑:智取?谁想不到,但如何智取?

但梁昭到底是他未来的君主,这话也是不好说出来的,于是梁琼便话不由心道:“侄儿此法甚好,只是当如何智取?”

梁琼本以为,梁昭也就是兵书看呆了,随口说说,想表现而已,但没想到,这梁昭,竟然是真的有一条“妙计”的。

只见梁昭马鞭一指关城道:“张卫性格暴躁,我军若得了阳平关,其心所想,必然是如何复仇,此刻我军再佯攻张鲁城,做出战败之样,丢弃甲杖,牲口,张卫十有八九,要出城追击。待到张卫军强夺我军军资之时,我军再乘乱杀回,必能取胜。”

梁琼眼眉一挑,心中对这个年轻后生,也随之带上了几分敬佩:“想不到这梁昭,十五六的年纪,便如此聪慧。”

“侄儿此计,甚妙。叔叔这就去与诸将商议。”

“侄儿亦是随口一言,可行与否,仍需叔叔明断。”

梁琼当即将王忠、王凌、杨秋三人叫到山头上,就地而坐,而后以石为城,折草为兵,开始推演战局。

“阳平关易攻难守,张鲁城易守难攻。张卫性格暴戾。故而琼欲用骑都尉之计……”

诸将商议了足足一个时辰,方才定下了初步方案。那就是以杨秋部为先导,猛攻阳平关,而后当天午夜,王忠率精悍死士五百,乘艨艟从渝水绕道阳平关后侧,再与杨秋部前后结合,共破阳平关。

此两路兵马进攻阳平关的时候,王凌则率军在阳平关后二十里处扎营,以给攻城部队提供掩护和援助。而梁琼则率主力,主力在王凌部后二十里处扎营,一旦张卫按奈不住,在梁军攻打阳平关的时候,就从张鲁城杀出,试图围剿王凌部的话,那梁琼便亲自率军,给张卫部来个反包围。

一天之后,休整完毕的杨秋部正式对阳平关的关城发起猛攻,一时之间,鼓号齐鸣,箭矢如雨,一群群的精壮军士,披着耀眼的铁铠,顶着竹梯,冲向百十步外的关城。

而城墙上的张卫军,也不甘示弱,箭矢跟不要钱一样,一轮接一轮,将梁军的弓弩手,压得死死地。而且张鲁军的箭矢是自上而下,因此射得更远,穿透力也更强,因此一刻钟不到的功夫,杨秋部打头的数百死士,竟已死伤过半,余下的,也没了斗志,只好退回。

杨秋大惊,事关他的部曲,总共也就五六千人,其中能战的精兵,也就这六七百,如今开战不过一刻,这些精兵便已死伤过半,夸张点说,就是杨秋所部,已经失去了大半的战斗力,可以退到一边去乘凉了。

“杨将军莫要沮丧,且率部退到王将军寨中,不日,琼定手刃张卫那贼,替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梁琼给了杨秋一壶酒,并拍了拍他的肩胛以示安慰。

“秋,谢将军活命之恩!”杨秋趴在地上,连着说了两边,方才起身,接过梁琼递来的酒,转身出去了。

“叔父,想不到这阳平关守军,斗志竟是如此昂扬。”梁昭再怎么熟读兵书,这实战之中的情形,也是读不来的。故而适才杨秋部的失利,便让首经战阵的他,慌了神,“如此,张鲁城又如何能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