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23鱼塘(1 / 2)

加入书签

大年初四,一大早几位长工就回来了。

姜虎给每人发了一个红包,不多,二十文,却足够让几人高兴好久了。

从初三开始,杨树林的大舅哥每天下午,都会赶着牛车,拉上五六桶小鱼过来。

这些鱼他平时卖不出去,基本上都是重新扔进湖里,现在能够卖给姜虎,再多挣一份钱,他也觉得高兴,哪怕价格低点都没关系。

鱼塘里的水位慢慢上涨,小米隔上几天,就去放一些灵泉水,她也不敢一下子就放太多,容易被发现不说,她自己也会难受。

不过这鱼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里面的水不会太快的流失,只能一点点从下方渗透,非常缓慢的流失。

这样一来,放进去的灵泉水,就能够更长会时间的作用在鸭鹅鱼,还有里面莲藕身上。

甚至连鱼塘周围的野草树木等,都有可能得到滋养。

之前她把灵泉水放入水潭,然后随着水渠流入所有地方,被灌溉所有作物。

可毕竟水流没有停止过,有些庄稼,恰好就没有得到灵泉水的滋养。

所以去年的农作物,是否能够得到灵泉水的滋养,是否能够比往年大丰收,那可都是看运气。

不过今年不一样,虽然大多时候,小米依旧还是趁着大家农忙的灌溉的时候,在水潭放水。

可更多的,还是大家从姜家猪圈里,挑了很多粪肥回去。

说点不雅的。

大多数人家里,就两头猪,茅坑里水比猪粪多多了,粪水的费力也是远远不够。

这会儿大家喂猪可没有什么饲料,最多就是有点米糠麦麸,有些人家实在拮据,连米糠麦麸都舍不得喂猪,而是留着自己吃了。

这种情况下,只能给猪喂猪草,只吃草,长得慢不说,粪肥自然也不多。

至于人的?那就更别指望了。

反之姜虎家,养的猪多,知道他们家养猪多,不但刘家自己吃的粮食,拖出来的米糠麦麸等,就连他们买去,转手卖掉的粮食,也把米糠麦麸留下,给他们送了过来。

加上还有鸡鸭鹅牛粪兔子屎啥的,全都发酵堆在地里,或是直接倒进茅坑。

所以在得到姜家首肯后,村里人最常做的,就是到姜家挑了干粪,倒进自家粪坑,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浇灌所有庄稼,肥力还提升了不少。

这么一来,今年小米倒是不用费劲巴拉的,再继续往水潭小溪中放灵泉水了。

其实小米觉得,种庄稼最重要的本来就是肥力。

就算没有灵泉水,有他们家的养的那几十头猪,甚至可能以后还会继续增加,只要肥力足够,依旧可以更好地丰收。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就比如小草娘养了母猪,每年都自留两头肥猪,加上每年还有几个月小猪仔什么的。

这么一来,他们家的粪肥,就要好些,所以他们家的庄稼,也要长得好些。

这是去年小米从小草那里听来的。

只是养猪不是那么简单,养太多在农忙时根本照看不过来,每天都要打猪草等,所以以前根本没有人敢像姜家这样,一来就是几十头。

先不说猪草就是个问题,这要真有个什么毛病,很容易全部都折了。

这种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尤其是养鸡的时候。

所以对于姜家养了这么多家畜,所有人表示敬佩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家的运气,除了有时候孵蛋孵坏了,愣是没有听说折了什么。

言归正传,初八那天,刘伯就带着刘泽回来了,还带了不少年礼,回来第一句话,就是让二娘给他弄一桌饭菜。

只要姜家自己的东西,他儿子媳妇送来的那些一样也不要!

“刘爷爷,你这样嫌弃刘叔叔和倩姨送的东西,不怕他们生气啊。”

小米托着腮帮子,看着刘伯欢天喜地的吃着炒花生米,时不时还抿一口小酒,看起来好不惬意。

花生米是自己种的,也是二娘自己炸的,温和慢炸后,撒上一点点细盐,下酒最适合不过了。

刘伯抿一口小酒,享受的眯起眼:“怕什么,他们那是来不了,要是他们能过来,肯定比我还馋呢。”

说着还抱怨起来。

“这年过的,天天都是应酬,我都说了,平时隔三差五的就回去,今年就在你家过年,他们偏不,非要把我们爷孙俩叫回去。”

“我也就罢了,这才多久啊,泽儿都饿瘦了,泽儿的身体他们又不是不知道,非要弄回去干嘛啊。”

小米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在跟二姐说什么的刘泽,哪里瘦了?

这回去还不到半个月呢,怎么可能就瘦了,真当这几年灵泉水的疗养没啥用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