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尘埃落定(3)(2 / 2)
越国吞并吴国,总是作为励志典范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暗示我们,只要努力奋进,锲而不舍,总会赢得胜利。
其实,吴越交手的将近四十年间,除了被践踏的自尊支撑起越王勾践旺盛的强国复仇之心,还有一系列的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助力。
楚国是乐见吴越争霸的。因为受过吴国的侵扰,楚王还曾被逼狼狈弃城而逃,楚国对吴国,肯定是心怀仇怨。越国的崛起,无异于天降甘霖。“柏举之战”中,楚国饱受摧残,吴越交兵频繁的时期,楚国正处在修复实力的阶段。所以,越国的发展壮大,间接得益于当时形势对楚国的诸般不利。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楚国正强大或是实力已经恢复如昔,他能眼睁睁的看着东面的邻国越国一天天强大却毫无反应?吴国强大是既定事实,只得听之任之,至于越国,显然好对付得多。
当然,越能胜吴,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来自内部。归国之后的越王,在整顿内政、安定民心、重用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繁衍人口的举措。越国之所以实力大增,大都由此得来。
与此同时,越王还派使者四处聘问,跟各大国处理好关系。目的是确保对吴用兵时不会横生枝节,腹背受敌。事实证明,越王此举是棋高一着,高屋建瓴。
说到人和,不得不提范蠡、文种两位知己同好。他们之所以来到越国,因为在楚国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是楚国的传统,从前是楚材晋用,而今是楚材越用,甚至吴国兴霸的标志人物伍子胥也是楚国的。总之,楚国的人离开楚地就能焕发迷人夺目的光彩,留在楚地只能珠玉蒙尘怀才不遇。
能够得到这二人的忠心辅佐,实乃越王之福。一文一武,有决断有担当,有手段有谋略,有格局有远见,到哪里找?
“笠泽之役”成为吴越争霸的转折点,除了越王勾践用兵如神之外,这一年天降大灾于吴也算是天助越国。荒年再加战术成功,事半功倍,相反,吴国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雪上加霜,元气大伤。
除了上述原因,吴王的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以及战略上的失误,也给了越国可乘之机。
稳固后方,徐图再战,步步为营,才能走得更远。吴王急着伐齐会晋,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吗?答案是没有。不过是霸主之名,虚头巴脑。
“艾陵之战”中,尽管大败齐国,缴获大量辎重兵器,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质力量——人力,却大量被消灭。齐国家大业大,就算死伤惨重,实力犹存。吴国却不同,本来国小人少,虽然牺牲少,损失占比仍然不少。
再者,打败了齐国却不具备侵占齐国的实力,这场仗的意义何在?纯粹为了彰显吴国能打赢齐国?赔了夫人折了兵,却没捞取到对吴国有实质性帮助的利益。
这场战役,可称得上是吴国国力衰败的原因之一。
“黄池会盟”时,吴国正与晋国争歃,越国偷袭吴国,吴王不得不匆匆结盟,迅速返国。此时,距离伍子胥去世才两年,言犹在耳才对。越国此举足以证明伍子胥是对的,相应的,伯嚭许越和就是错的。
既然如此,还留伯嚭干嘛?还不赶紧肃清?接下来就该重整旗鼓,暂停一切对外作战结盟的计划,一心一意对付越国。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