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一试定夺(3)(2 / 2)
站在人生的关键路口,寻常人往往坐立不安,神魂不定。只觉度秒如年,心里空落落的,心跳却一直往胸口涌,似乎已经遏制不住,随时喷薄而出。
赵毋恤却不然。母亲的出现把问题的核心敲碎分解,他不再纠结,坦然淡定。于是他重新坐下来,打开竹简读历史。
以史为镜,知兴替。他想,在赵氏未来的展望中,过往一定会提供借鉴。
他拿的是最近的竹简,上面刻写的是前两日蔡墨跟他说的近两年的一些史实。准确的说,只是些耳闻的事情,大略记录在上。只要打开,里面的纲要会让他迅速回想起当日蔡墨授课的所有细节。
楚王不负众望,灭陈之后又有大动作。
曾经与楚人合作灭庸的巴人,以为楚国内乱,料定人心不稳,趁机发动小股势力偷袭楚国。此时的楚国,有灭陈的勇威加身,如同一把锻造十年刚出鞘的宝剑,杀气正起,一个陈国岂能满足?
撞到枪口的巴人,等着利剑出鞘吧!楚国迅速反应,楚王命司马率大军前去,把巴军打得哭爹喊娘,落荒而逃。
此次立下战功的,除了司马,还有一个人。还记得那个跟叶公在郢都城狭路相逢,最后被叶公说服,掉转刀戈勤王的薳固吗?楚惠王夺回大位后,把他和同行的副官一道,升职封赏。
对薳固而言,仕途中最重要的几步,至少有一步是发生在那天的。若是他继续跟叶公针锋相对,就算叶公输给他,勤王的队伍也不会因此被淹没。楚惠王重掌国政,他便是反贼帮凶,处死凌迟,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一个决定,生死荣辱天悬地隔,幸好,他选对了。
就在前一年,兵困吴国的越国差点和楚国打起来。起因是越国发兵攻打楚国,楚王闻讯,先是大惊接着是大怒。说好的盟友又是姻亲,怎么先礼后兵的道理都不懂?楚王不甘示弱,派司马引兵追赶越兵,结果没赶上,只得退兵。
后来听说,其实是越国为了迷惑吴国,故意进兵楚国。目的是让吴国不加防备,越国则经过楚国绕道去往吴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越国的声西击北,的确把吴国骗了,吴国又被击败,雪上加霜。
虽然事后越国派出使者跟楚国解释,楚王仍难掩怒气。为此,秋天,楚国再次发兵。这一次是派叶公率军攻打东夷。
东夷辖今天的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位于越国的东面,三地连成一个半圆形,越国正处包围之中。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以越国之道还于越国之身。此番用兵的巧妙之处在于,楚国并没有直接出兵越国。楚国的精骑铁甲一到,东夷吓得面如土色,很快便与楚国结盟。
这么一来,楚国的势力便顺理成章的开始往东海一带扩张。虽然对越国秋毫无犯,仍然足以震慑越王。若非越国这次迷惑吴军的出兵,可能楚王也不好讨伐东夷。是越国给了楚王出师之名,结果赢家显然是楚国。
“不知越国所为真的如其所言是为了吴国,还是已经强大的越国故意试探楚国?”赵毋恤喃喃自语道。
想不到大劫归来的楚王虽然年轻却颇有谋略,进攻东夷可谓见招拆招。既没有公开两国的矛盾,又逞了威风扩大了楚国的势力影响。这么一想,赵毋恤拿出地图问自己,若是他有幸成为赵氏宗主,将会如何巩固赵家的势力?如何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扩大赵氏的影响力?
从前,士氏、中行氏的封地最多,晋国北面几乎全部被两家占据。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两家彻底被驱逐,他们的封邑被智、赵、魏、韩四家瓜分。虽说赵鞅有平乱之功,无奈有发动暴乱的罪责在身,彼时又是智跞任正卿,最终是智氏分到的地最多,其次是赵氏、魏氏、韩氏。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