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父子论政(3)(1 / 2)
身为上将军的范蠡一眼看穿越王的心思,他上前进行了补充。因为此役事关重大,只能赢不能输,所以战术上一定要精巧细致,为此,他已备好几条计策供越王参考。
越王竖起耳朵,听范蠡如此如此说了几句,顿时龙颜大悦,立马拍板定案。由越王率越国主力全力杀至吴国,范蠡、文种则分领左右两军,随时策应。
越国的军士乘船出发,吴国的探子很快收到消息。两国军士在各自国王的带领下,列阵于笠泽两岸,虎视眈眈。
黄昏时分,勾践命左右两军摆好阵势,将士击鼓,佯装渡江,迷惑吴军。吴王猜测,天色已经暗下来,越军应该入夜才会过江。同时,吴王判断,越军会分两路前渡。
吴王决定先发制人,抢占先机。他命上下两军立马上前,堵截越军。此时,越军侦察到吴军的动向,他们偃旗息鼓,派中军悄无声息的直奔吴军大营。原先预备渡江的左右两军则按兵不动,稍后再出发。
吴国的上下两军正在努力寻找越军,谁知水里没有,越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吴军营地门前。事发突然,留守的吴军仓促应战,很快被打散,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吴军慌成一团,都赶去营地支援。越国的左右两军趁机渡江,很快上岸,与赶到大本营的吴军正面相遇。一番激战,越军大胜。
吴军无奈,只得撤退,吴王在笠泽附近一条岔道重新收集散兵,双方再次激战。穷兵勇猛,眼看越军就要败下阵来。万分危急之时,范蠡带领舟师从侧翼包围吴军,这支奇兵来得突然,且又骁勇强悍,吴军再次败下阵来。
第二次战败,吴军胥门巢战死,吴王无奈,只得带领残兵往吴国撤退。
撤退的过程中,文种带领的一支敢死队一马当先,拦住吴军的去路。为了逃命,吴军只得奋力死战。一方是连赢两次,士气高涨,越战越勇,另一方是吓破了胆,急着撤离。为了保护吴王全身而退,吴国下军首领王子姑曹战死,他的牺牲换取了吴王率领的中军仓惶撤回姑苏城。
“笠泽之役”,吴军三战三北,一败涂地,元气大伤。越国则凭借此役取得了对吴的主动权,吴越争霸以此为转折,形势逆转。
“越国如东升旭日,吴国已是日薄西山。”赵毋恤发出重重的感叹。
蔡墨曾对他说起诸侯各国的过往今生,吴国从一个偏安小国发展到今日能与齐晋分庭抗礼,可说是相当不容易。他是打心底里佩服吴国历任国王的励精图治,只是想不到,自己仍是冉冉上升的青年,吴国却已夕阳西下,顿觉非常遗憾。
“吴王夫差刚愎自大,最大的过错是赐死伍子胥,重用伯嚭。末世用邪佞,衰败之像。”赵鞅说完,轻叹一声。
“父亲曾与吴王有过一面之缘,不知印象若何?”
“残暴异常,自大冷酷,今日之败,早有预兆。”
“越国地小国弱,竟能把吴国打得重伤倒地,越王勾践当是日后数一数二的霸王。”赵毋恤听说过这位意志坚忍的国王的故事,卧薪尝胆激励了他整个青年时期。
“吴国已危,至于越国命运如何,取决于日后中原局势的演化。”赵鞅不置可否。“楚国一度被吴国逼得被动挨打,甚至连都城都被侵占,结果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如今国势恢复,年轻的国王估计又要施展拳脚。”
“吴国已被越国牵制,楚国可以放开手北上,会不会又威胁到我国?”赵毋恤有些担忧,毕竟事关自己的国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