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章 苦练(一)(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钓鱼台军营便喧嚣起来。

各个连队尖利的起床哨音此起彼伏。

连长排长们吼叫着催促士兵加快集合速度。

各连集合完毕后,开始了大整训第一天的早操。

各连在连长“一二一”的步伐调整口令声中,整队跑步出营门,跑上京西大道,直往六里外的云慧寺而去。

这也是昨天晚上郭可阳与卢象升、孙传庭一起确定的训练方案。

每天早上起床就跑操,各连整队跑到军营西边六里外的云慧寺,再跑回来。这样一个来回就是十二里。

上午队列训练,下午体能训练。

队列训练内容,就是教导队中所教授的那些,每天上午开训前,卢象升做为主抓训练的指挥使,向连长们交代当天的训练科目。

体能训练内容则是短跑、俯卧撑、仰卧起坐,单双杠练习。

孙传庭、卢象升二人,也从之前教导队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每天就是在各个连队之间转悠,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便给连长们点出来。

为了让部队按照标准的时间作息,军营里安放了两台座钟。一台放在卢象升、孙传庭处理公务的官房中,一台置于营区大门卫兵处。这两台钟表,可是皇帝命内侍从皇宫里搬过来的。

这个时代钟表是极稀有的物品,只有皇宫和少数达官贵人家中才有。

孙传庭还专门安排士兵,在大门旁边修了间房子,将座钟摆放在中间。固定一名士兵,每天过去擦拭,上发条。

营门岗哨同时肩负了看护钟表的任务,每班岗哨交接时的第一件事,便是确定钟表完好。

这个时代的钟表还只有一个时针,分针要等到大约40年后才被英国人发明,而秒针则又是在分钟出现的50年后才被发明。因此,此时的钟表还不具备精确计时功能。

但是相对于以往的古代计时器,钟表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于是军官们安排作息,士兵们交接岗哨,就有了准确的时间依据,便都跑到这里来看时间。

在明代万历时,钟表就已经由传教士从西方传到中国。叫做自鸣钟,每一小时会报时响一次。传教士将其做为礼物进献给皇帝和高官。

这时的钟表可是纯手工品和进口货,机构复杂要求精密,制作复杂耗时。大明国内尚且没有人能够制造。

据来华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等所着《新法算书》记载“自鸣钟三架,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

五十两白银相等于大明一个中等收入者,不吃不喝两年的净收入。主要这玩意儿还没货,全靠进口。

不过好在古代社会对时间的要求标准比较笼统,都是大差不差,不像现代社会那般精确。因此这种精密的时间仪器,市场需求也不大。

郭可阳把宫中剩下的七台座钟,拨出来了两台给御用监。让他们安排工匠拆解研究,看看能否复制成功。还对工匠们列出了悬赏,第一个复制成功者赏银二百两。

---------------------------

晚饭后一个半时辰的加练,终于结束了,郑维国感觉自己累的骨髓都在发痛,回到宿舍像个麻袋似的一头倒在床上。

“这一天可算完了,比他娘的在运河上拉纤都累!”郑维国把头趴在被子里嘟囔道。

“可不是。光早上跑那十二里都要了我半条命。上午队列训练的时候腿都是抖得。”睡在他旁边的邓卫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