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粮草先行(1 / 2)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可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朝廷这些年来未经战事,一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但前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李艾买地。这个有皇帝和户部主导戏码事件不仅震惊朝廷,也震惊了一众朝廷大员,还让朝廷收获了一笔巨额财富:整整300万两银子!经过一系列开销后,居然还有将近100万两的剩余。这笔钱对于朝廷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现在,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发动一场规模不不大的战争,特别是如果能够剿灭梁山,那么梁山的战利品将成为填补亏空的最佳途径。因此,朝廷内部对此事非常乐观,甚至可以说是乐得其见。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严和统治地位,更是为了满足那些贪婪的官员们的欲望。毕竟,谁不想从这场战争中分得一杯羹呢?
当几乎整个朝廷的人都对这场剿匪充满信心时,只有李艾对此并不乐观。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首先,虽然有三万加上三万的军队,但他们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队伍。这样的分裂意味着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军令难以有效传达,容易导致混乱和失误。此外,这些年来,中原内地的士兵们生活安逸,早已习惯了和平时期的生活,他们被称为“士兵”只是名义上的。与刚刚兴起的梁山相比,这些士兵们长期缺乏训练,纪律松弛,士气低落。其次,这位兵部侍郎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呢?先不讨论他是否曾经带兵打仗,单就外行指导内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倒霉的结局。毕竟,军事领域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取胜。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骄兵必败。后世的伟大人物曾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然而,这位兵部侍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虽然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将他们描述得无比强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绩;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轻视敌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流氓土匪,只要天兵一到,自然会土崩瓦解。这种轻敌的态度导致他对战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李艾认为,就算仅仅从表面实力来判断,兵部侍郎也必然会失败。
然而,这些结论和观点都是李艾在深入研读了《卫公兵法》之后才得出的。至于其他经典着作如姜子牙所着的《六韬》以及吕不韦所着的《吕氏春秋》等,还有像《孙子兵法》、《太白阴经》这样的军事典籍,李艾也都一一拜读过。但相比之下,他最钟爱的始终是《卫公兵法》。这其中的缘由在于李艾从未亲自带兵上过战场,而《卫公兵法》对于军队的后勤保障、将领的指挥策略以及对地形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通过阅读这部兵法,李艾虽然无法成为像李靖那样杰出的军事家,但至少可以在领兵作战时做到稳健保守,避免冒险突进,从而在消耗战中保持优势。
当兵部侍郎踏上征程时,朝廷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甚至连百官送行这样的仪式都没有举行。对于这场剿匪行动,朝廷认为没有必要让整个城市都知道。毕竟,这位兵部侍郎在朝中有人脉关系,所以他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资源供应。无论是钱财还是人力,只要他提出要求,朝廷都会满足。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还不能完成任务,那么他真的应该感到羞愧并自我反省。因此,朝廷对这次剿匪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并启动了剿匪行动。然而,从朝廷决定剿灭梁山开始,到粮草运送到大名府,再到军队在大名府集结、休整并开赴前线,总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李艾看着这惊人的效率,心中暗自思忖着,看来梁山早就已经在那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这些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他所关心的只有四富村的发展。他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和怀表工艺的提升之中。
对于火药和火枪,他深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毕竟,要想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武器,必须深入了解火药的配方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火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努力去钻研。但无论如何,李艾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让四富村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然而,就在这半年间,贾政的确再次获得了晋升,被任命为山西布政司粮道,负责此次剿匪所需粮食的筹备工作。对于贾政的升职,整个贾府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可以说是欢天喜地。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皇帝对贾政重新启用的表现。于是,贾家子弟们又开始悄悄抬起头来,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与骄傲。
相比之下,旁支的人则显得有些蠢蠢欲动,似乎想趁机攀附贾家的权贵地位。但贾家的主脉却相对低调许多,他们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已经足够稳固,无需过分张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