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消散(1 / 2)
晏云裳的质问在人群中回荡,却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百姓们或低头沉默,或眼神闪烁,却无人敢站出来应答。这沉默,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将晏云裳的愤怒与质问隔绝在外。
沈珩序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县令的问题,更是整个体制、整个社会的问题。百姓们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无力反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们不敢反抗。
“云裳,别难过。”沈珩序轻声安慰道,“他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敢。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能够触动他们内心的那把钥匙,让他们敢于站出来。”
晏云裳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但眼中的愤怒与不甘却并未消散。她知道,沈珩序说得对,但她还是无法接受眼前这一切。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转头看向那位妇人。
“大娘,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为您讨回公道。”晏云裳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您的帮助,需要您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个县令的罪行。”
妇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她连忙点头,开始详细地讲述起县令的种种恶行。从强迫百姓无偿劳役,到克扣赈灾银两,再到肆意欺压百姓,县令的罪行罄竹难书。
晏云裳和沈珩序听得眉头紧锁,心中的愤怒与决心愈发坚定。他们知道,要想揭开这个县令的真面目,就必须收集更多的证据,让百姓们敢于站出来指证。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晏云裳和沈珩序开始深入民间,暗中调查县令的罪行。他们化身为普通百姓,与街头巷尾的商贩、劳工、农妇交谈,从他们的口中搜集线索。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他们会被县令的爪牙盯上,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有时,他们又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而陷入困境。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从未放弃过。
终于,在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后,他们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这些证据不仅证实了县令的罪行,还揭示了县令背后更大的阴谋——他竟然与京城中的某些权贵勾结,共同欺压百姓、中饱私囊。
得知这一消息后,晏云裳和沈珩序都感到震惊不已。他们知道,要想彻底揭露这个阴谋,就必须将证据呈递给朝廷,让天子亲自过目。
然而,将证据呈递给朝廷并非易事。他们必须找到一位值得信任的官员,将证据交给他,并确保他能够将证据安全地送到天子手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找到当朝的御史大夫——一位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着称的官员。他们相信,只有他才能够帮助他们揭露这个阴谋。
于是,晏云裳和沈珩序开始四处打听御史大夫的行踪。经过一番周折后,他们终于得知御史大夫将在几天后前往外地巡视。他们决定趁此机会,将证据交给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巡视的那天,晏云裳和沈珩序早早地守候在路边。当御史大夫的马车经过时,他们拦下了马车,将证据呈递给了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接过证据后,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他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眼中闪烁着愤怒与决心。他抬头看向晏云裳和沈珩序,深深地鞠了一躬。
“两位义士,你们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请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些证据呈递给天子,让他亲自过目。”御史大夫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辈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以国为重。你们的行为,让我深感敬佩。”
晏云裳和沈珩序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他们相视一笑,然后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当御史大夫将证据呈递给天子后,天子虽然愤怒不已,但却并未立即采取行动。他深知,这个阴谋背后牵扯到的势力庞大而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于是,天子决定暗中调查此事,并派遣了一位心腹大臣前往调查。这位大臣在调查过程中,不仅证实了县令的罪行,还发现了更多关于这个阴谋的线索。
与此同时,晏云裳和沈珩序也并未闲着。他们继续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交流、沟通,努力唤醒他们内心的勇气与力量。他们知道,只有让百姓们敢于站出来指证县令的罪行,才能够彻底揭露这个阴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百姓因为害怕报复而不敢站出来,但在他们的鼓励下,最终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有的百姓则因为感激他们的帮助而主动提供帮助,为他们搜集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百姓们的觉醒,这个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天子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终于下定决心采取行动。他派遣大军前往县城,将县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将他们押解回京受审。
在县令及其党羽被押解回京的路上,整个京城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之中。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天子会如何处置这些罪大恶极的官员。而晏云裳和沈珩序,作为揭露这一阴谋的关键人物,也受到了百姓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