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5节 又进了一步(1 / 2)

加入书签

临安府的御街上,快马呼啸而过,“捷报!捷报……四川大捷!”

喊声渐行渐远,一句句话仿佛珠子一样沿路丢在空中,落下后震撼人心。

有利于朝廷稳定人心的消息是不会隐瞒的,还要广而告之,这世道有些消息扩散慢,但好消息却因快船快马奏报能日夜传出千里之遥。前方大捷鼓舞人心,武力震慑天下。

包括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谢方叔、参知政事吴潜和同知枢密院事徐清叟等诸位相公接到喜讯后,一齐进宫向官家庆贺四川大捷。

南宋朝廷日渐衰微之际,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谢方叔字德方,号渎山,威州四川理县东北人,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权刑部侍郎给事中、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等官职。

谢方叔任监察御史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理宗非常欣赏和钦佩谢方叔的直率和忠诚,遂提拔之。

他出身清贫,对庶民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向来比较关注。

有一年,南宋境内阴雨连绵。理宗忧心忡忡地问谢方叔、郑清之两相公曰:“积雨于二麦无害乎?”

郑曰:“目前虽不为过,然得晴则佳。”回答有一些敷衍塞责的味道。

而谢方叔则曰:“二麦似无害,蚕事畏寒,恐少减分数。”

从郑、谢的回答可以看出,谢方叔对百姓庶民的关心程度要比郑清之宽泛、深刻得多。

不过,他为人保守,不喜变革,因循守旧。

眼下诸相公毕集,看到宝座上的官家审阅四川来的红光满面,喜形于色!

余玠入川,历经八年奋战,收复蜀口,意义重大,可喜可贺!

四川是个盆地,本来外敌很难进入,且为了保卫蜀地,朝廷在北方入蜀的“蜀口”内外共了3道防线,防御不可谓不严密:

第一道防线为蜀口外三关,即大散关、黄牛堡、皀郊堡;

第二道防线为阶州、成州、西河州、凤州、天水军五州(宝鸡、天水一线);

第三道防线为蜀口内三关:武休关、仙人关和七方关(接近汉中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三条防线全都告破,鞑靼人长驱直入,肆虐四川,从此川民的噩梦来临,官家丢脸、失金!

官家丢脸,日后何以见祖宗?

失金,丢失了多少的税赋,官家捏着空钱包,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四川是宝地啊,天府之国名不虚传,蜀地向朝廷交纳的税赋仅次于江南,而一旦失去,朝廷税赋就失去了一大块,影响可想而知!

现在好了,余玠收复蜀口最里面的第一条防线,他为朝廷夺回汉中后,接着收复武休关、仙人关和七方关,也就是说,鞑军再想过来,必须突破三关而不能长驱直入,四川可以休养生息,银子快要回来了。

太棒了!

官家心满意足地看着奏折,余玠乃是今年初春动兵,发大兵六万,民夫四万共十万军民,号称五十万,北伐鞑靼人,先在金牛堡由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孟之祥出手,击杀鞑靼人利路元帅王进,鞑军收缩防线,宋军顺利兵围兴元府,攻打之,同时围点打援,由青居军全歼鞑靼人凤翔府援兵一万三千人,鹰扬军杨怀远击杀鞑军都元帅秃雪,得其大纛、金印、宝雕弓和宝刀、金甲等战利品,已经一起运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