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节 官家难为(2 / 2)
宋太祖赵匡胤在坐稳皇位后,曾下过三条命令:“崇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
此时赵匡胤的目的已经显而易见,就是要团结士大夫阶层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同时削弱武将权力,让士大夫为主的文臣集团彻底占据主动权。
这也奠定了后期整个宋代的政治基调:皇权与相权互相牵制、相辅相成。
宋代时采用的是二府三司制度,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制度是十分臃肿的官员体系,注定会出现大量没有实权也没有具体工作的官员。
同时赋予了文官极大的行使权,尤其是宰相的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
但这还不够,赵匡胤的“不杀士大夫”其实才是最大的杀手锏,这也是第三个层面:“劝谏”。
这相当于给了士大夫阶层一个免死金牌,让他们敢于劝谏,敢于当着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
宋朝的皇帝除了在特殊事务上有决断权,大部分事情都不能一人决断。
如果遭到了大部分大臣的抵制,这件事就无法继续进行,尤其是士大夫群体的代表:宰相。
作为宋代文臣之首,宋朝文官体系的代表,宋朝的宰相几乎达到了历任朝代的文官权力巅峰,集政务、军事、财政与一身。
在政务方面,宰相可以直接决定很多事情,不需要和皇帝沟通,只告诉皇帝一个结果就可以。
他们一致反对的事情,皇帝也没办法强推!
想想也就叹气,在淳佑七年春正月初一,官家下诏曰:“近一段时间朝廷驱逐没有才能的人,召用正直名士,史嵩之已经命令退休,表示不再起用。你们二三位大臣,要同心同德,务举实政,来安定我宋朝江山;如果敷衍应付,不举实事,旷废岁月,朕将依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啊!”
官家下此诏,就是希望朝中大臣们秉于公心,少些内斗,让官家能够放宽心。
史嵩之依他所请求的(实际上是朝臣们强迫的),以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永国公职衔退休。
台谏痛打落水狗,弹劾说史嵩之无父无君,名声不好,行为污秽,罪有余辜,应当诛杀,请求停免宫祠,削夺官职,流窜远方。
但官家未纳此建议,一来念及史弥远旧情,二来或许史嵩之有这有那的问题,但他为右宰相当朝时,政局平稳,鞑靼人为祸不烈,史嵩之是有大功的!
孟珙在去年归天,京湖战区虽说有贾似道担任安抚制置使,然而官家还是不放心,毕竟贾似道的战功不显。
官家现在回过味来,一定程度上就是那些朝臣整孟珙,孟珙是被气死的!
这内斗啊,真是没办法避免,朝臣们不内斗,官家不放心,朝臣们一心一意,官家又害怕!
很矛盾的心态,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