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节 汪家六郎一人可敌孟家个十三太保(1 / 2)
“出剑门兮入剑门,眼空寰宇一闲身。杖挑一滴江南水,散作西川劫外春。”南宋宗僧释如琰(公元1225年圆寂)作《乘禅者归蜀》这首诗时,宋蒙冲突尚未爆发,川蜀地区尚未遭受任何灾难。
然而,“杖挑一滴江南水”却偈语般一语成谶,宋蒙两军在剑门关这个四川咽喉展开了惨烈的血战,散作西川劫!
“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
雄关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中间就一条路上到顶上的关墙,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100余米,底部宽50多米。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
阳光下喊声激烈,鞑靼人沿着山道疯狂上攻,宋军则在拼死抗击,两军接战的地方,鲜血飞洒,不断有人倒下。
在他们头顶,箭矢投石乱飞,蓦地,自斜坡下方飞起大股的箭枝,眼看就要落到宋军的头上,被山风一吹,箭枝飞洒,没能射到宋军顶上。
斜坡下方矗立的投石机长臂转动着,把石头砸向了顶上关卡,不少都砸在了山道边,命中率不高。
鞑军想要攻上关卡,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填平关卡。
相比之下,在关卡上据守的宋军放箭,砸石,把山道上的鞑军给射倒在地上,砸得他们头破血流。
双方争夺激烈,尸体堆积成墙,鲜血淌流,在下方一些平台处积成了小潭,深及脚踝。
尽管如此,鞑军不顾伤亡,依旧疯狂地向上冲锋,宋军在半山腰设的路障已经被鞑军突破,鞑军还在不顾一切地向上攻击!
山下有大队鞑军,尽可能地逼近了关卡,他们旗帜鲜明,队列整齐,一面“汪”字的大纛高高竖起,一米六)。
他们中间就是大酋汪世显,他曾要求内附南宋不成,之后沦为了鞑军攻打川蜀的马前卒,给南宋造成了空前惨重的损失!
而拒绝汪世显内附的始作俑者是大宋丞相郑清之,他罢相后,却依旧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祠禄官),还有申国公的爵位!
郑清之的权势不再,但地位依旧显赫,现任大宋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史嵩之已经四次上疏朝廷请求祠禄官的头衔,都没有被批准。
不仅如此,郑清之得官家赐给他亲笔写的“辅德明谟之阁”的题字,赏给他十万缗钱用来修建房舍。
一些对朝廷不满的人吐槽认为郑清之应对汪世显之事负责,否则就象北宋童贯打契丹,挨契丹反揍后,宋徽宗不惩罚他,奖惩不分明,结果北宋很快就亡了。
然而,他们的声音就象蚊子般嗡嗡叫,郑清之就每天同宾客、门生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而川蜀军民付出惨痛的代价,仅就眼下,剑门关的宋军伤亡惨重,节节败退。
汪世显目露凶光,眯着眼睛,盯着山上的剑门关,看到已军形势大好,遂加上一把火,下令道:“出动铁人军!”
所谓铁人军就是重装步兵,在半山腰上,他们由同伙帮助,披上着重重铠甲,不失迅速地地往山上行进。
汪世显是“破剑门关专业户”,剑门关易守难攻,但在之前,根本就起不到阻挡鞑军的作用,汪世显想破它就破它,相当轻易,也就给了他巨大的信心,以致于诸鞑酋一致认为破剑门关非他莫属,他也当仁不让!
现在他就是硬攻,他曾派人去劝降,曰投降者得生,不投降者皆死,这招是屡试不爽的,然而大宋的剑门关守将胡文洛嗤之以鼻,拒绝投降,抵抗到底。
他这么牛气是别有所恃,不过他看到鞑军猛攻的情景也是脸上变色,尤其是鞑军出动了三百员铁人军,他们乃是精选出来的壮士,体格尤其高大健壮,身披重铠,弓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刀枪不入!
而他们一手手执大砍刀或斧头,一手持盾牌,用盾牌挡格那些威胁大的攻击,以刀斧猛斫,砍人如斩树断枝,威不可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