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风雨飘摇(1 / 2)

加入书签

暗沉沉的厚重云层笼罩着王都,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突袭了王都,让王都变成了一片泽国。

瓢泼大雨冲刷着古老的宫殿,勤政殿内的一众王公重臣也都是心情凝重。

西边几个行省告急求援的文书宛如雪花一般的抵达王都,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顽固的形势愈加不妙。

远东朝廷就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屋子一般,屋内的众人那是拆东墙补西墙,试图维持着这个房屋不倒塌。

可是现在风雨飘摇的远东王朝已经到了灯枯油尽的地步,让这些王公重臣也都感觉到万般的无奈。

先前远东朝廷虽然和叛军,贼军两线作战,可是他们还有西边的大后方可以征集钱粮兵员。

可是现在西边大后方出了问题,他们让也是感觉到颇为棘手。

他们以前拆东墙补西墙,可是现在东墙也出现了窟窿,他们还顾四望,发现竟然没有办法将这个窟窿补上。

当满朝的王公重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偏殿响起了脚步声,一名内官走了出来。

“诸位大人,陛下身体不适,今日不能召见诸位了。”内官站定后,微微的躬身道。

听到皇帝龙君不能亲临勤政殿商讨如何处置西边的事情,众人也是颇为错愕。

毕竟自从龙君登基为帝后,可以说相当的勤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在这个节骨眼上皇帝竟然病了,让众人也是仿佛没有了主心骨。

“那西边的事情,陛下可有指示?”左丞相严景问。

内官恭敬的回答道:“回禀左相大人,陛下吩咐,西边的事情由左相大人,右相大人以及诸位尚书大人一起商量出一个处置的章程,稍后报给他。”

待到内官离去后,左丞相严景也是面向了众人,将其余的王公重臣回去,留下了右丞相刘钊等人,一起商议对策。

“现在朝廷能够控制的地域就仅剩下西边的几个行省了,倘若是西边不稳,朝廷就危矣,所以我们必须尽快的调兵去平乱,以稳定后方。”右丞相刘钊提出了派兵镇压的建议。

“说的倒是轻巧,调兵,从哪里调?”太师李益开口道。

毕竟现在朝廷所有能够调的军队都全部布置在与叛军,贼军交战的第一线。

先前因为清河军对河西行省的进攻,导致前线的兵力紧张,他们还从西边的几个行省抽调了五万余人到河西前线。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刚从西边抽调了五万兵力到河西前线,西边就出问题了。

“叛军现在和狼骑在白山行省厮杀,他们都自顾不暇,我们可以从平阳,河中前线抽取一些兵力回援西边。”右丞相刘钊道。

“此法不可取。”左丞相严景摇了摇头。

“远水解不了近渴,倘若是从河中,平阳前线调兵去西边平乱的话,估计他们还在半道,西边的几个行省就已经被贼军所夺了。”

“那从河西前线调兵?”

“河西原本就兵力不足,贼军几十万大军压境,怕是一但抽调兵力的话,河西不保。”

“那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贼军夺取西边的几个行省?”太子太保孙冬忍不住的冷哼。

“王都还有两万禁军,可以权且调去应急。”左丞相严景道。

“不可,王都现在仅有两万禁军,一旦西调,王都重地无兵可守,岂不是置陛下与险地。”右丞相刘钊也是急忙的摇头。

禁卫军虽然不断的扩编,可是每一次扩编后的部队都是调往前线了。

原来驻扎在王都的禁卫军部队也被抽调的七七八八了,导致现在王都本来兵力就不足了。

“这只是权宜之计,我们还可以从前线抽调一部分兵力回来,填补王都防御的缺口嘛。”严景道。

严景的这个办法依然还是拆东墙补西墙,然后又拆北墙补东墙。

王都的禁卫军西调去平乱,而从河中前线抽调一部分兵力回王都戍卫。

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案,避免河中的军队开到西边路途太过于遥远。

更为重要的是,严景就可以借此机会,将忠于皇帝的军队调离王都,而将依附自己的军队调到王都来戍卫。

只要自己执掌了王都的戍卫大权,那就可以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到时候自己将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要是再干掉大元帅胡子阳等人后,自己当皇帝也未尝不可。

当然,众人并不知道严景的野心,而是在低头思是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可行性。

“王都城高墙厚,只要我们关闭了城门,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诸位完全不用担心兵力空虚的问题。”

“而且王都的兵力西调,河中的军队很快就会过来,最多十天半个月,王都必定安然无恙。”严景继续的说着。

“西部行省,南川行省,北川行省都局势危急,纵使是调王都的两万禁卫军去平乱,兵力依然捉襟见肘啊。”太子太保孙冬道。

“而且现在朝廷的府库空空如也,大军开拔,没有钱粮可不行。”李益也是点了点头。

“王都有豪门大户数万计,值此国家危难之时,他们理应倾囊相助。”严景将目光盯上了王都的豪门大户。

王都虽然经历了太子和四皇子当初的夺权之战,居住在王都的世家大族被肃清了数千家,也让龙君得以靠着查抄的巨额财富大肆扩编禁卫军。

可是毕竟远东王朝传承了数百年,王都又是都城所在地。

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外,商贾富户数万家,他们的财力也不小觑。

而且这些商贾大族不仅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还蓄养着不少的家兵私奴,只要将这些人编组成军,也能一用的。

“国家危难,我等身为朝廷重臣,也理应一尽绵薄之力,我提议全城筹措兵员军费。”孙冬也同意严景的这个提议。

李益附和道:“我愿意捐出我三年的俸禄,以资军用。”

听到李益的话后,众人都是暗骂一句滑头,因为他们这些人虽位高权重,实际上俸禄并不高,仅仅能够维持温饱而已,连个下人都养不活。

那是因为开国皇帝制定了规矩,官吏的俸禄那都是有定制的。

他们的真正的收入来源却是别处,而捐出的那点俸禄,和没捐区别不大。

“我也愿意捐出我的三年俸禄。”

既然李益开了一个头,孙冬自然不甘落后,也是紧跟着开口。

众人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在他们的牵头下,在王都筹措军需兵员以弥补兵员军需不足的问题。

当然,他们也不会白要那些商贾富户的财产,捐钱多的,可以以皇帝的名义,授予他们勋官的荣誉性的官吏称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