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染布(1 / 2)
乔霜回房,走到炕尾,挨着那面土坯墙下有个方形的洞。
她把木盒塞进去,捡起地上的半块土坯往洞口一塞,本就斑驳有裂纹的墙面,并没有因为这块可以活动的土坯而显眼多少。
她蹲在地上扫了两眼旁边那张破败的土炕,盘算着打床架的事。
南方山多,雨水丰沛,气候潮湿,并不适合睡炕。
村里睡炕的人家极少,即便是有,也是因为投亲、逃难、或流放,从北方南迁而来的人带来的生活习惯。
住过一些年之后就会入乡随俗,打制木架床。
这间废弃老屋的土炕很残破,糊过泥巴修补过后,勉强能睡人。
得亏这张土炕还能将就着用,不然就凭当初乔家连床板都被人拆走,搬到了这里,只能睡地上。
土炕对面的墙边已经从一副竹架增加到三副,架子上的竹编从歪歪斜斜的工艺水平逐渐规整,也多了许多烧制出来的陶罐。
样式简单朴素,谈不上精美,胜在实用。
乔霜伸手抓了抓底层大筐子里的苏木,连日下雨,这些干燥的心材难免受潮。
家里存的零散药材不少,卖又不够量,等到放晴还需拿出去晒一晒。
她从墙角放着的陶器里挑了一个最大的,有膝盖高,圆底大肚。
算了算从刘淑兰家买来的布匹尺寸,抓了几大把苏木,又把架子上存着的黄栀子倒进小瓮里。
深秋才是黄栀子采收的季节,之前去山上的时候,偶尔看到还有零星越冬风干在枝头上的黄栀子,顺手摘了回来。
乔霜搬了小瓮去屋后,屋檐下堆着柴火,旁边有个陶泥烧成的炉子。
灶房里的土灶大,用的柴火也多。
炉子省柴火,山里打了野味回来,乔霜时常用这个新炉子炖汤。
她把专门用来炖汤的罐子搬下来,把小瓮放上去,添了大半的水,生火。
苏木和黄栀子既是药材,也是天然的染色材料。
农家人过日子节俭,纺线织布都会了,染色必然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寻常技艺。
棉麻本色穿上身最多只有里衣,外裳穿本色,只能是披麻戴孝的时候。
雨势停了,湿润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腥味,屋檐瓦片滴滴答答落下水滴,天色亮堂了一些。
躲雨的小鸡崽探头探脑瞧了一会,叽叽叽撒欢往外跑,细细的小爪子左刨一下右刨一下,啄了小虫子出来高兴地抖抖羽毛。
旁边没刨到虫子的便张开翅膀冲过去抢,一群小鸡崽蹦来跳去,热闹得很。
大丫和二丫从乔霜拎了小翁过来开始就没心思玩了,排排蹲在地上,托着下巴眼巴巴地看着。
“大表姐,我们真有新衣裳啦?”大丫还是有些不敢确定,歪着头问。
乔霜添了一根柴,点点头,“当然,先做你们的。唔,眼下到处下雨湿哒哒的,不好弄染料。这回先染个桔子一样的颜色吧,行吗?”
农家人对染色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无非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褐色也是常见的颜色。
干农活,主要看重的是耐脏。
麻灰、土黄、靛蓝,染色简单,材料易得,村里人多数穿这些颜色。
年轻姑娘才愿意花时间去采集材料回来,制一些颜色较为明亮鲜活的染剂。
“好呀好呀!”大丫乐得拍手,“让娘把袖子和裤脚留长些,穿好多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