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洪武五年 夏(2 / 2)
各行各业都用得到,区别在于用不用得起而已。
古代可没有冰箱。
因此他们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天然冰,来源也只有一个,采冰。
中国古代的采冰业,可以说历史悠久,周朝时就有了专门掌管“采冰”的官员“凌人”,《诗经》里也有“二之日凿冰冲冲”的咏叹,即每年农历十二月的酷寒时节,就是“采冰”的时候,考古人员还在西安汉代长安城5号遗址里,发现了专门用来藏冰的“凌室”,其内部构造设计已经十分科学。
随着采冰藏冰的进步,中国历代王朝的冰块产量日益增大,消费群体日益扩大,到了如今明朝的采冰藏冰技术,已是空前成熟。
整个京城,就有二十三座官方冰窖,每年储藏二十万吨左右的冰块。
因此在听到杨宪要建造制冰工厂时,鲁明义还以为杨宪是要建冰窖。
“可惜南方冬季毕竟温度较高,河流结冰期也短,所以冰块数量也有限。”鲁明义开口道。
杨宪看了鲁明义一眼,笑道:“鲁兄,你误会了,我不是要建冰窖。而是要建一个制造冰块的工厂。”
“凭空制造的那种。”杨宪说着朝鲁明义比了一个手势。
“难道大人是想用《淮南万毕书》中记载的沸水制冰法吗?”鲁明义开口问道。
自从跟了杨宪之后,这两年来,他也开始喜欢找这种以前认为的闲书来看,增长见识。
杨宪摇了摇头。
鲁明义方才所提的《淮南万毕书》记载的“夏造冰”技术,早年常常会被写入各类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里主角制冰的手段。
书中记载“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
也就是把烧开了的水倒进大瓮里密封好,再沉入井水里三天三夜,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得到冰块。虽然从物理科学角度说,这个技术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却对空气湿度、容器容积、水温等要求极高,就算能造冰,产量也不高。
后世有人想要在实验室复刻出这个实验。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想通过“夏造冰”来制冰,空气温度要在20c左右,湿度需要低于26%,瓮瓶容积起码100升左右,当每个步骤都控制的很完美,才能得到几丝冰渣。要知道这是在后世现代科学实验室,反复实验后才得到的最优解。
想想也是,要是这种方法真的可行,那么汉朝之后这么多朝代,也用不着仍旧采用最为原始的采冰之法了。
“我要用的是这个。”杨宪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瓶子里面装着白色的晶体,乍一看和白一样。
“这是?”鲁明义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还记得,前些日子如皋县上报上来的那件案子吗?”杨宪笑道。
听杨宪这么一说,鲁明义立马就想起来,他开口道;“是芒硝,大人,你是说芒硝可以制冰?”
“对咯。”杨宪点了点头,开口笑道。
在杨宪看来,原始采冰法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效率也不高,还要受天气影响。
远没有直接制造来的香。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