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一堆破烂(1 / 2)

加入书签

玻璃在我国古代又叫琉璃,就是沙师弟失手打碎的那个。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最早出现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中。

我国玻璃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就是中国早期本土玻璃制品的代表。

虽然我国本土很早便出现了制作玻璃的技艺,可当时的玻璃与现代玻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西方的玻璃,由于矿物和石英砂的品质,其成分都是钠钙玻璃,这种玻璃更接近现代玻璃。

而此时中国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手感沉重,做不到无色,且容易破碎,怕冷热冲击,而且不适合盛装食物,完全比不上陶瓷。

因此玻璃发展速度一直很慢,再加上宋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玻璃的普及。

而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不重视玻璃技艺。

导致这一时期,玻璃业相对停滞,现存玻璃器不多,且多为西域传入产品。

玻璃烧制技艺甚至曾经一度断了传承。

如今明朝初年,琉璃的烧制技艺同样是保密的,几乎是皇家专利。

琉璃制品也只是赏赐给皇室宗亲、勋贵大臣价值堪比黄金的奢侈品。

为了接下来的玻璃烧制做准备,杨宪在扬州又开设了新的工坊,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因为杨宪要做的不是从系统兑换一些成品玻璃,而是要让这项技术彻底在这片土地扎根。

杨宪的动静,自然也引来了朱标的注意。

毕竟杨宪的每一次发明,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会如此关心并不奇怪。

一番打听后,朱标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杨卿,你这是打算烧制琉璃?”

杨宪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准备烧制的叫做玻璃,与殿下认为的琉璃,并不完全相同。”

杨宪只是随口的一句话,朱标却实将其记在了心里。

并不完全相同,说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朱标甚至没去问,这玻璃制造出来具体是干嘛用的。和老朱不同,对于杨宪,朱标是完全百分之一百信任。

没过几天,朱标竟是直接带着皇宫琉璃厂的工匠,以及一些琉璃制品,坐轨道列车直接来到扬州。

“杨卿,我本人并不懂你所说的玻璃,也不懂琉璃的工艺,不过你既然要研究这个,我便直接把皇宫手艺最好的工匠大师带来了,伱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问他。或许会对你的研究有所启发。”

朱标说着又是拿出一些琉璃制品,接着开口说道:“这些都是金师父这些年的得意之作。”

听到是得意之作,杨宪来了一点兴趣,从桌子上拿起一个绿色的玻璃杯,将其靠近窗边,放在太阳光底下看了一眼,里面全是气泡,便兴趣全无了。

像这样的玻璃杯,放在大明或许是一笔不少的财富,但是在杨宪眼里,这就是垃圾。

杨宪将手中的绿色玻璃杯放回原处,又是扫了一眼桌上其他琉璃制品,没有一眼能入他眼的,里头甚至还有一些三扁四不圆的琉璃珠子,这玩意儿放在后世,他小时候玩弹珠的时候一毛钱5颗,而且后世玻璃弹珠的成色,远不是这些琉璃珠子可比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