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两年发展(1 / 2)
解决了军资问题,剩下的便是粮草了,好在这一年来,安东卫辖区的百姓都种上了红薯,有了这些红薯,军粮便不成问题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肉类方面,本来按照林东的想法是搞一个大型的生猪养殖场,可当他真的找了块地方击中养殖的时候才发现在没有抗生素等药物支撑的情况下,大量养殖根本难以实现。
最后他不得不将这个办法搁置,而是通过农户散养的方法来发展生猪养殖。
虽然林东暂时生产不出抗生素,不过阉割小猪还是可以的,经过阉割的小猪既能长到很大肉又变得好吃,很受老百姓喜欢。
除了发展养殖业,林东还把主意打在了大海上面,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既然安东卫就在海边,那自然要好好加以利用。
于是林东很快令人找来一些渔船,开始入海打鱼,而那艘刚刚生产出来的战舰也被他派了出去,一方面可以为渔船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可以操练海军。
时光匆匆,转眼间便过了两年,这两年来大明发生了不少大事。
自从张凤翼被崇祯天子撸下来之后,杨嗣昌便坐上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他上任之后,首先便制定了对闯军的围剿计划。
虽然高迎祥的被俘,对农民军中最强的一支造成了重大挫折,对农民军的士气也有极大的打击。
就明末农民战争的全局来说,仍然在继续高涨,这个时候李自成等部活跃于陕西、宁夏,甘肃;
张献忠、革左五营、罗汝才、刘国能、李万庆等大部起义军依旧驰骋于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
有了之前的教训,起义军更把一个流字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常常行如飙风,使明当局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处处陷于被动状态。
眼见农民军依旧猖狂,崇祯天子感到需要挑选一个有反革命才能和魄力的官员担任兵部尚书,统筹军务,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他根据素来的观察,选中了原宣大总督杨嗣昌。
可是这个时候杨嗣昌因为父亲杨鹤病死,正丁优在家。崇祯天子用人操切,特旨“夺情”,将其招来京城。
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到达北京。杨嗣昌为人机警圆滑,深得事君之道,面见崇祯天子时,杨嗣昌一脸自信,摆出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侃侃而谈,大有只要他一上任就能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的架势。
听他这么一顿好吹,崇祯天子大有相见恨晚的架势,连声说道:“恨用卿晚,恨用卿晚,否则贼军早已平了。”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嗣昌上任以后,便大搞整顿,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制定战略;二是议兵议饷;三是推荐人材。
在战略方面,杨尚书对明廷面临的军事形势作了一个全盘的分析。在兵员和财力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究竟以对付关外的满洲贵族进犯为主,还是以镇压中原的农民起义为主?杨嗣昌主张集中兵力打垮农民军,即所谓“安内方可攘外”。
在杨嗣昌的主持下,明军一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作战计划便成型了。
他在崇祯十年四月初二日的《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中说:“窃臣犬马弩钝,加以草木幽忧,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叠奉明旨星趋,首以安边荡寇勉臣料理。似乎安边第一,荡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内方可攘外。何也?窃以天下大势譬之人身,京师元首也,宣蓟诸边肩臂也,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为重。边烽讧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诚不可缓图,而深者尤不可忽视也。诚使腹心乂安,脏腑无恙,则内输精血,外运肢骸,以仰戴元首而护卫风寒于肩臂之外,夫复何忧?今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乾,肢骸徒有肤革,于以戴元首而卫肩臂,岂不可为慄慄危惧也哉!以故臣言必安内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后足兵,必保民斯能荡寇,此实今日证治之切,根本之图。非敢缓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内耳……。”
他这个奏折的意思就是:农民起义才是大明王朝的腹心之患,而山海关外的满洲贵族只是肩臂之疾。
对于这种情况,他制定出了这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作战计划。
所谓四正,就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个正面战场,这四个地方的巡抚,以围剿为主以防御为辅。所谓六隅,就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个侧面战场,这六个地方的巡抚,以防御为主以围剿为辅。
把四正与六隅加起来,十个罗网,所以叫做十面张网。假如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理入关和总督联合围剿;假如流寇在河南,那么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河南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督出关和总理联合围剿;假如流寇在湖广,那么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督、总理都前往湖广联合围剿。
经过杨嗣昌这么一来,农民军收到了极大的打击,很多农民军首领甚至已经出现了悲观的情绪,纷纷向大明投降。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军再次对大明发起了攻击。
经过两年的发展,安东军的建制逐渐得到了完善,如今的安东军骑兵部队已经发展到了四千人。
除此之外战车部队和炮兵部队也已经完善,如今步兵部队也发展到了六千五百人,其中火枪手两千人,长矛手两千人,刀车兵一千五百人,炮兵一千人。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多兵种联合部队终于成型,这让林东也欣喜不已,闲了这么久,也是见证一下战力的时候了,于是,在听到清军再次南征的消息之后,立刻向兵部请示,希望能够北上参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