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范仲淹何以创作《岳阳楼记》,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1 / 2)
载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岳阳楼记》,仅有368字,却字字珠玑,明暗相衬,大气磅礴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浓浓的爱国爱民之心,从而深受鼓舞迸发挚诚的"同行"之念。
那,范仲淹是怎样跳出单纯的写物,以景言志升华到心忧天下这一大情怀的呢?不妨浅析浅析,以飨读者共勉。
一、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创作的散文。因滕子京被贬到岳州任太重修了当地的地标建筑岳阳楼,想请范仲淹作序提升其知名度。
那时的范仲淹虽说因牵头实施"庆历新政"而被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打压贬到邓州,但威望仍很高。就在贬途中,他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岳阳楼重修后的画作《洞庭晚秋图》,并请他写序留记,当即欣然答应,遂一气呵成写下这一千古文篇。
实际上范仲淹并没去过岳阳,完全是根据好友送来的画卷即兴创作。只因他与好友心意相通而互有灵犀,贬到岳州的腾子京将岳阳治理得"蔚为大观",也就有了请好友帮忙,以期争得朝廷的谅解与认可,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对好友的近况与愿景感同身受,当即以《洞庭晚秋图》为引,洋洋洒洒动静相谐地融叙事、抒情为一体,豪气满满地抒发了与好友相惜相携,一道"修身、治国、平天下",为矢志不渝的理想奋斗一生。
二、创作思路
果不其然,岳阳楼的确因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而天下闻名。成为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也因立意高远,创作思路明快而又简洁得到无数名家点赞。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不啰嗦不累赘,既在景与情的转换中无缝衔接,又自然提升了自己超脱的心境与意境,字里行间表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顽强意志和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开篇即惜墨如金,切入正题,点出创作时间及原由。因"庆历四年春",好友腾子京将岳州打造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的岳阳楼矗立在晚秋的洞庭湖岸"气象万千",一派壮观的雄伟景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