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1章 得到领导八成的肯定(1 / 2)

加入书签

哪知,郑玉德话锋1转:“不过你也别得意,这可是政策层面上的事,据我所知,还没人1个地方敢这样干的!”

荆涛听出郑玉德并不完全反对,于是就大着胆子说:“当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手印,不就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第1村吗?如果不是当年他们的冒着政治危险的尝试,怎么可能当年就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允许尝试吗!”

荆涛所说的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那时的凤阳县小岗村,是出了名的“3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条件十分艰苦。

那时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1个生产队,由于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无法激发村民们的劳动热情,小岗村越来越穷,村民们连最基础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雪上加霜的大旱灾,使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

为了活命,为了全村人不被饿死,18位小岗村民,召开了关系全村命运的1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诞生了1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为了共同抵御有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这18位小岗村村民,在1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这1按不但改变了小岗村村民的命运,更是影响了中国农村此后数十年的发展,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份秘密契约的主旨就是实行农业“大包干”,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土地“分田到户”。也就是秘密会议的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郑玉德听荆涛提到小岗村,就说道:“可是你眼下的情况和当年的小岗村可是截然不同,当年小岗村如果不分田到户,有可能村民会被饿死,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强大的全方位的扶贫力度和扶贫政策……”

不等郑玉德说完,荆涛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知道您想说什么,当年,国家对像小岗村这样的农村,也是有救济政策的,不然怎么有‘3靠村’的说法?但他们不想靠着这3靠活着,他们想突破贫困的局面,才有了这18个鲜红的手印。我的意思是,我们也想突破农村目前的窘状。说回填农村也好,反哺农村也好,反正目的只有1个,就是让农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我知道,这样做,肯定也会有1定风险的。”

郑玉德看着他说:“当年人家小岗是秘密干的。”

荆涛说:“我不能先斩后奏,再有,现在的民主政治氛围是当年没法比的,我也没有必要秘密干。何况,有些事我也是在不断调研和思考中,也拿不定主意,所以才向您汇报思想的。”

“你的底气在哪儿?”郑玉德忽然问道。

荆涛想了想说:“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基层干部想改变农村现状的积极性,书记,我这样做,不是给你惹事,我刚才就说了,先拿出1个村搞试点,即便失败了,也是局部的,是很小很小的局部,对当今各项政策构不成破坏。”

郑玉德说:“我问你的这些,并不仅代表我个人,大胆破除政策壁垒,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我个人认为,可以去尝试,但有1个问题你要清楚,如果失败怎么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