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金不如银,银不如纸(1 / 2)
“原来如此,这都是小事,自然是可以的。”
苏璟当即点头同意了下来。
这秦王朱樉能如此好学求问,也是让苏璟颇为欣慰。
一个藩王,就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上位者不学习,只会被
“多谢苏先生,学生对于金银与纸币的关系,尚有疑惑。”
朱樉也没有过多的废话,直接开始问起了自己的疑惑。
金银和纸币的关系?
苏璟听到朱樉的问题,不由的点了点头。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朱樉肯定是有认真课后思考过的。
苏璟笑着问道:“那么秦王,你是怎么理解金银和纸币之间关系的呢?”
朱樉顿了顿,回答道:“苏先生,我以为,纸币就是金银的替代品,金银不便于携带,这才催生了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全仰赖其对标的金银,我将纸币理解成一个凭证,一个可以兑换一定量金银的凭证。”
朱樉缓缓说完,内心也有着紧张。
在苏璟的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阐述详细,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好在刚才他表达的不错,他自认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了出来。
“秦王看来的确是认真想过,这般理解,已经相当的深刻了。”
苏璟点点头,没有吝啬赞扬。
朱樉此刻却说道:“可是,苏先生,当我如此思考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既然纸币只是金银的凭证,那么纸币的价值便和金银绑定,如果有一天,金银彻底的被纸币所取代,到时候纸币的价值又从而来?”
朱樉的想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超前性。
在大明这个还是使用金银货币为主的时代,看到了未来纸币彻底取代金银的时候。
“不错不错,秦王当真是让我意外,竟然已经想到了如此之深的地步了。”
苏璟由衷的赞叹道。
这就让朱樉有些不好意思了。
“苏先生谬赞了,我就是随便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想不明白,就跑过来了。”
朱樉挠了挠头。
别看他说的轻松,但实际上他是真正认真思考过的。
在一众皇子中,虽然他的年纪仅次于朱标,但他的学识水平,却是中等偏下的。
能问出这等深度的问题,只能说明朱樉一点也没有偷懒。
苏璟笑笑,说道:“秦王,多思考,总能进步,你现在就做的很好。”
“我们回归正题,这金银与纸币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其实我们还是要从货币这个概念上入手。”
“首先,金银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到的最佳的货币材料,金银的优点我就不再多说了,反正金银被人类选择,所以成为了货币对吧。”
朱樉点头道:“嗯,苏璟之前的课都有提及,货币的发展历史便是如此。”
苏璟继续道:“我们先不管纸币,就看这金银,金银有一个特性,支撑了其成为货币的根本,你知道是什么吗?秦王。”
朱樉想了想说道:“因为金银很稀有?”
“很好!”
苏璟点头道:“没错,金银的稀有,正是它被选为货币的根本原因,物以稀为贵,货币就是钱,钱肯定是贵重的。”
“但稀有是金银的优点,同时也是金银的缺点。”
缺点?
稀有?
朱樉一时间被苏璟的话给搞蒙了,稀有什么时候成缺点了。
“学生不懂,还请苏先生讲解。”
朱樉朝着苏璟询问道。
苏璟淡淡道:“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农户养一头猪,一年后可以卖一锭金子,当养殖技术进步了,农户一年的时候,付出同样的劳动,可以养出十只猪,那么就是十锭金子。”
“养殖技术的进步,也就是生产力的进步,这时候农户的产能上升,猪的数量变多,而金子的数量恒定,如此一来,猪的的价值会缩减对不对。”
朱樉点点头道:“嗯,这就是苏先生之前说的,货币的总价值和所有物品的价值相对应,金银恒定不变,但生产力进步,生产出的东西就会变多,物品的价值自然是会缩水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朱樉显然还没能理解到苏璟话语里的深意所在。
苏璟淡淡道:“那么,我请秦王思考一下,若伱是农户,你会选择怎么做?”
“是努力提高养殖技术,让自己可以养殖出的猪数量变得更多,还是维持原状,就这么得过且过呢?”
苏璟的话说完,朱樉就陷入了沉默。
思考了一会之后,朱樉回答道:“我明白了苏先生,对于农户而言,如果养一头猪和十头猪可以卖的价钱一样,那么他们便没有了改进养殖技术的动力。”
苏璟点点头,继续道:“好,那么继续来看,若是将来秦王就藩,在你的属地之上,你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这就是让秦王从农户到上位者转变身份了,这个问题朱樉思考的更快了,因为他真的会就藩。
“自然是不愿的,我的属地上,百姓努力的耕作养殖,产出的东西自然是越多越好。”
朱樉理所当然的回答道。
对于朱樉来说,十头猪值多少钱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是他要有十头猪。
物资的丰盈,才是决定他属地强大与否的关键。
不过,他刚回答完,便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以,这就是金银太少的坏处吗?”
朱樉朝着苏璟询问道。
苏璟笑着点点头道:“没错,若是金银的产量跟不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容易出现大问题。”
“好在,对于目前的大明来说,还不足以出现能够颠覆社会生产力的事件,所以只用金银等金属货币,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稳定。
没有工业的发展,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就是不断的数百年轮回而已。
生产力只要不发展,那一切都是在原地踏步。
“原来如此,苏先生真是学识渊博,学生已经有些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