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失去控制(1 / 2)
然而,翻遍所有史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611年—618年,隋炀帝竟然没有发布过一条罪己诏,似乎也没有发布过大赦天下的诏书,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任由民间的矛盾无限积累!
为什么……
我认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隋炀帝的尚武精神;朝廷政治风气的转变。
隋炀帝一生都在征战沙场,做晋王的时候,老爹派他剿灭陈朝,随后驻屯在江都;登基称帝之后,巡游江都、北巡突厥、灭吐谷浑、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南灭琉球、打通东南亚、东征高句丽,他的骨子里就是不服输的尚武精神。
隋炀帝的一道圣旨,就可以让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面对不专业的土匪起义,他又岂会用罪己诏去取悦百姓,向他们妥协?
当年,苏威确实给他提过下罪己诏收买人心的建议,希望以此来安抚流民,让他们前去征伐高句丽,然而,隋炀帝听完之后顿觉颜面大失,暴怒不已:连朕都摆平不了高句丽,就凭那些土匪流氓?
这就是隋炀帝的个性,藐视一切,个性刚强,让人又爱又恨。
隋炀帝一朝也出了不少名臣,比如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
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人,然而,他们在隋炀帝的光环下,显得黯淡无光。
隋炀帝到了后期,越发听不进谏言,虽然他不喜欢杀人,可身边的臣子要么离他而去,要么明哲保身,留在身边的,就剩下那些溜须拍马的奸臣,比如王世充、虞世基、封德彝……
虞世基,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博学多才,会写一手好字。
隋炀帝看重他沉稳的性格,认定他能够办成大事,因此将他和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等人引为心腹臣僚,日夜与他们商议军国大事。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的时候,虞世基还奋不顾身地上奏,声称各地盗匪猖獗,希望皇帝能够派重兵镇守洛口仓,以防万一。
隋炀帝当时的回答是:“爱卿还是太书生义气了,就这点乱子你就怕了?”
虞世基后来屡次上奏,隋炀帝都无情的拒绝。
在江都的那段日子,隋炀帝完全听不进谏言,虞世基很识时务,认为隋炀帝的性格绝无改变的可能,再想到张衡、高颎等重臣的先例,虞世基决定:还是做佞臣吧!自此以后,虞世基在隋炀帝面前绝口不提起义的事情。
在几个重臣当中,隋
炀帝最喜爱的就是虞世基,看到虞世基终于可以和他保持一致,隋炀帝便将中枢大权交给了他。当时,地方官府将当地的情报上奏,可许多都被虞世基给拦了下来,以至于隋炀帝完全成为了聋子瞎子。
不得不说,局势的失控,根源在于隋炀帝本人,没有他的刚愎自用,局势可以挽回,朝臣也不会和他离心离
迁都丹阳,作死的节奏无法停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