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3章(1 / 2)

加入书签

这个年代, 粮食是硬通货。

北方种植,一年只能种一茬。

大队分的自留地有限,同一种作物也会有细微的划分,用处有所不同。

土豆有早土豆晚土豆的区分, 早土豆平时吃, 晚土豆主要留着储存过冬, 入秋才会挖出来。

赵村儿大队起的基本都是早土豆, 微微泛青的是一部分种得早的晚土豆,正常还得晚半个多月才长到足够的个头。

而各个公社这时候掰下来的玉米都是鲜玉米, 大家也会吃, 但更多的是留到秋后磨碴子磨玉米面。

还有白菜、萝卜、豆角, 也都有晚种的品种, 还没成熟,以北方囤货过冬的数量来说,但是都得留着过冬。

而北方的冬天菜品少,基本只能顿顿白菜土豆茄子豆角, 还有各种春夏秋挖回来的野菜蘑菇之类的。

野菜蘑菇也捐了。

所以双山公社的社员们捐完物资之后, 面临的局面是:兜瘪了,仓房空荡了不少,而他们的自留地里还有菜,但要么是小崽儿,要么是储备菜,都不能吃。

双山公社社员们的财产状况用一句话形容, 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大家突然又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

但意外的是, 大伙儿都在穷乐呵, 没人因为手头上暂时的窘迫感到心酸。

之前的大暴雨, 双山公社损失惨重, 很多社员甚至一贫如洗,几乎要活不下去。

好的领导会给社员们传递希望。

而且雨后的蘑菇很多,山林河流有很多馈赠。

他们那时都挺过来了。

这一次,双山公社的社员们收获了帮助同胞的满足感,他们还有万亩耕地,有养猪场,有好干部。

最重要的是,有国家,有底气;有民族,有信仰。

菜不够,就去山里找,就去河里捞……

双山公社又涌起了进山挖野菜的热潮,大家伙下工,就结伴搭伙儿进山,近处暂时挖没了,就往远处探索,有时候还会碰到别的大队的人。

双山公社不断强调公社是一个大集体,不断加强集体之间的互动,集体事业的出现……都使得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越来越高,各个大队不再像之前那样,壁垒分明,而是越来越融洽。

体现在挖野菜这件事儿上,以前经常会有争端,别的大队不能到我们大队的林子里挖,那是我们大队的集体财产;现在变成,大家都是一个公社的,我挖了半筐,他就挖了一点点,那得使劲儿笑话他。

虽然都火药味十足,但怎么不算关系好呢?

而双山公社还有另一个项目,已经进入试行——大棚盖好了。

赵村儿大队的建筑队对供暖很有经验,尤其是农村的供暖系统,刘兴学、邓海信还借此机会,跟省城大学的建筑专业学习了一些更专业的知识,建造出来的大棚在全国都能算得上先进。

尝试烧火供暖那天,段书记、吴主任、赵柯都去了,北方八月底刚开始有秋意,二十多度的天气,火刚烧了十来分钟,热气刚一上来,人就待不住了。

专家和学生们非常□□,对学术十分严谨,愣是挺着高温在大棚里面记录好每一个位置的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有两个公社的干事看得龇牙咧嘴。

“不能中暑吧?”

“这也太遭罪了。”

赵柯站在外面,看着他们在大棚里汗流浃背地走动,也是满心敬佩。

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但科研工作者要承前启后,要拨开迷雾,开创从未有过的局面,其中的艰辛,外人只能窥见其中一二分。

等到人出来,每个人都像是水里捞出来的,头发衣服全都湿透了,神色却很满意。

翟老师边擦汗边道:“这个大棚建得好,冬天中间区域和边缘的温差应该不会太大,你们公社的建筑队很有前途啊。”

是赵村儿大队的建筑队盖得!

赵柯神情骄傲,嘴角抿不住地上扬,“接您吉言。”

她是一点儿不谦虚,段书记和吴主任失笑。

不过年轻干部做工作,就得有这种冲劲儿和追求。

段书记和吴主任看赵柯和翟老师他们专家一样,目光带着期许。

灾难的阴影慢慢过去,九月到来,率先撩开了秋日的流金面纱。

火车站,赵枫刚走下火车,便听到了一个广播,手中的行李瞬间掉落。

其他乘客也都呆傻了一样看着广播的方向。

双山公社——

赵枫沉默地走下客车,沉默地走在公社的道路上,没有任何突兀。

“赵枫?!你是赵枫吗?!”

赵枫抬头,见是王老三,微微惊讶,“王三哥?你怎么在这儿?”

王老三这才大步走过来,激动道:“你咋回来了?!我刚看到你,还有点儿不敢认,你高了,也壮了,看这肌肉……”

他抬起手,想要拍拍赵枫的手臂,又因为陌生感,收了回来。

赵枫情绪不高,也不用强颜欢笑,回道:“王三哥,你也变了不少。”

他们两个对彼此都有新的观感。

王老三在小组长的位置上,经过了各种各样工作的锻炼,而且当了父亲,气质上更沉稳更可靠。

赵枫呢,没离开之前,是眼神纯净的大狗狗,现在是凶悍有力量的黑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