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章 先富一批人(1 / 2)

加入书签

赵刚强口中的祖传秘方,在后来其实根本不算什么秘密了。

一些生意比较好的早餐店,每天用两只老母鸡做汤底:将整只鸡熬化的汤底,能保证粉面的味道特别鲜美。

周云飞听几个早餐店老板说过这个窍门,在家也尝试过,确实如此。

再加上几味材料,味道还要更好。

遗憾的是,他畏畏缩缩不敢去创业,这个早餐店的小生意,自然也是一直跟他无缘。

周云飞又继续听了一会。

原来,赵刚强用来熬汤的老母鸡,是从村里一户人家偷来。

八十年代初期,像小河村一样还没有分田到户的地方不少。

但在六七十年代期间,各地陆陆续续结束吃大锅饭以后,逐渐开始允许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畜。

只要不超过规定的数量,就不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稍稍权衡,周云飞回家取了毒蘑菇过来。

告诉村里那户被偷鸡的人家,以赵刚强的凶名,不见得对方敢过来理论。

收拾赵刚强这事,这一次就不假他人之手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周云飞放弃动手揍赵刚强一个半死的想法。

悄默默进厨房,将毒蘑菇加进鸡汤里。

等了半个小时样子,蘑菇毒素差不多已经融进汤里面,捞出蘑菇就离开了。

回到家,周云飞没再进屋睡觉,提着装了约二十斤黄鳝泥鳅的桶子,几斤野生蘑菇直接出发。

从村里到镇上,约七八公里的路程,没有车辆可以搭,只能够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段路,周云飞上学走的太多了,凭感觉走都不怕掉进路边的沟里。

初中三年没有寄宿,对于家里离镇上远的学生,可以说极其不友好,但从来没有多少人会去考虑这种不公平。

就比如赵刚强这种人,在村里横行霸道、偷鸡摸狗,除了村里的受害者叫苦不迭,无关的局外人,很少会将这种人当一回事。

周云飞来到镇上搭车的地点,时间才凌晨三点,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这么早的时间出现在镇上的大街上。

不过,已经有一些人,比他更早过来等车。

镇上去县城的班车,总共就一台,为了利益最大化,司机一天往返跑三趟。

时间固定在早晨五点,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半,错过时间就得等上四五个小时。

等到凌晨四点多,过来等车的人就更多了。

很多人,拎着大包小包,像是进城务工,或投奔已经在城里落脚的亲朋好友。

听几人闲聊一会,周云飞的判断得到验证。

大部分等车的人去县城,是想找一份工,干上一段时间,赚点钱回来补贴家用。

有这个想法的人,他们可以算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

但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前,便有一群人,在家乡吃不饱肚子,偷偷摸摸的跑外地去寻找机会。

跟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出去不同的是,改革开放以前跑外地的人,只能偷偷摸摸,居无定所。

相同点则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盲流。

他们在城里,干着又苦又累的活,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拿着最低廉的报酬,收入和安全都很难得到保障。

凌晨五点,破旧的班车准时出现,等车的人立即朝减速的车子冲了过去,大喊着停车,拍打着车门示意停车。

周云飞站在原地没动。

他很清楚,司机会将车停在再前面一点,避免一窝蜂往车上挤的人,挤的太过于激烈。

车最终在周云飞面前停下,车门打开,贴着车门走的人最先上车。

周云飞不慌不忙的跟随上车,在后面找了一个靠过道的位置坐下来,方便将桶子放在过道上。

后面上车的人,就没那么轻松了。

你挤我,我挤你,互不相让,结果是每一个成功挤上车的人,都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行。

周云飞旁边,很快坐了一个看着有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

长期干农活的缘故,皮肤晒的黝黑,除了牙齿白一点。

“后生,你在城里有亲戚?”

“有几个远亲,投奔试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