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叶氏神医(1 / 2)
准备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祁景焘惊讶地发现,他那个奢华的中医门诊室有主了,不是他的入室弟子牟晓玲,更不是姜晓倩,而是风姿绰约的新晋小神医叶冰雪。
姜晓倩和牟晓玲早出师了,如今都是千植堂的当家花旦,还都是高大上的副堂主,一位主攻诊断,一位主攻针灸,都是患者口中大名鼎鼎的的神医,比那个基本上见不到的小神医祁景焘更有人气,已经各自独--立开设门诊,用不着给祁小神医看守门诊室了。
新年伊始,叶千植叶堂主也重返工作岗位了,叶老爷子哪叫一个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老当益壮,堂而皇之地把华-夏中医药大学彩云分校更名为华--夏千植堂中医药大学,身兼华--夏千植堂中医药大学校长和滇中千植堂堂主二职,气焰嚣张得很呢!
嚣张到什么程度?叶堂主回归工作岗位之后就自作主张,把祁小神医的专用门诊室分配给自家孙女叶冰雪,让一个小护士冒充小神医招摇撞骗,还弄得声名远扬,瞎吹他们老叶家是家学渊源,名医辈出。
祁景焘还真不敢反驳叶老头,他阅读过海量老祁时代网络文学,那些个网络文学里面,猪脚是神医的作品里面,大多数都是老叶家的孝子贤孙担纲演出,比老华家还厉害?
祁景焘查询过华--夏医学史,老叶家还真出过神医级别的名医——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和尚。
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但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
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
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
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
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
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老僧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
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
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
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
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
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华--夏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
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
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症,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祁景焘怀着好奇的心思查阅叶氏神医的事迹,不料却被叶神医折服了。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值得祁小神医学习。
重归工作岗位的祁小神医认为,不仅他要学习叶神医,还要把叶神医的生平和事迹收集成册,让千植堂系统的医生一起学习叶神医,做叶神医那样的中医师。
对于祁小神医的建议和要求,叶堂主那是欣然接受,还亲自接下收集、整理、宣传叶天士叶神医事迹的重任,表示要作为千植堂的企业文化深入学习。
没地方坐诊,眼巴巴跑到叶堂主办公室提建议的祁小神医总觉得哪里不对,叶老头的笑容咋个会那么古怪?
祁小神医提倡学习叶天士叶神医,这和他叶千植叶堂主有什么关系?他叶堂主又不是什么神医,嘚瑟个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