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七十二章 骊山告关中书(1 / 2)

加入书签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寒风从西北呼啸而来,明亮的月光笼罩着整片关中大地。

寒风带着雪花灌入涌入的长安城,大多数雪花都落在朱雀大街上。

倒是拥挤的房屋间的小道,鲜有雪花飘落。

寂静的皇宫中,偶有几个宫殿的窗前有火光。

崇德殿内,李世民正闭目听着李治念文章,所念的正是《骊山告关中书》,讲述的是发展规划。

骊山是一个喜欢做规划的地方。

但凡建设都要做好规划,好像骊山离开了规划就什么都做不了。

李世民皱眉听着,听到骊山要帮助其他各县一起致富,不由得眉头紧锁。

然后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水,继续听着。

“回顾骊山于贞观六年的三年规划,贞观九年的第二次三年规划,骊山取得了傲人的成效,即为了布局更大的生产计划,骊山有联合高陵县,泾河县,蓝田县的经验,此三县在生产规模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即关中各县统计人力与土地,布置良好的生产规划呈报于骊山,骊山愿与关中十二县合作扩大生产力分布。”

“已与骊山有过合作的乡县,各县当总结经验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多的反省并进行改观,骊山可以给与相应的指导与帮扶。”

“大唐的未来皆以农事为本,骊山在鼓励生产制造不影响耕种的前提下,倡导各县继续保持农耕,保障作物多样化……”

听着李治将这篇文章念完,皇帝依旧板着一张脸。

关中各县愿意听骊山的声音,尤其是在铁路尝试之后,各县都在等着骊山的反应。

现在骊山给出反应了。

李世民笑道:“你这位姐夫还真有手段。”

李治问道:“父皇以为如何?”

“那日蒸汽机车,不过是张阳为了吸引关中的注意力,制造声势,有了当时的声势,现在骊山又拿出了这份告关中书,这文章才是他的目的。”

李治将手中的这张纸放下,沉默思索着。

“稚奴,骊山人平日里都是用这种口吻办事的吗?”

“回父皇,现在姐夫很少亲自参与生产,主要的生产规划由骊山各个小队安排,姐夫那边也是两位弟子在做调度。”

李世民抚须道:“你的这位姐夫无心社稷,倒是一心都在生产上。”

李治讪讪一笑,又道:“这也是为了社稷。”

骊山这份告关中书写得很特别,口吻也独特,李世民很喜欢这种文章,将以往的经验作为总结,再与所有的参与者共同畅想未来。

良久,李世民站起身叮嘱道:“既然离开了骊山,你就多陪陪你母后。”

“孩儿会时常陪在母后身边的。”

“嗯。”李世民还想告诫他少去玩闹,不过这孩子正是最玩闹的年纪,在坊间交几个好友也无错。

拍了拍他的肩头,李世民走出崇德殿。

等陛下走远了,公孙小娘子收拾着这里。

李治也开始收拾。

“殿下,婢子来收拾就好。”

李治摆手道:“已习惯了自己亲力亲为,在骊山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做。”

“在山上没有人照顾殿下吗?”

“姐夫要让我们这些兄弟姐妹自立,从洗衣服到洗漱,还要学习做饭食和耕地,嗯,那几年很充实。”

公孙小娘子又道:“看似很辛苦。”

李治笑道:“是呀,若有机会带你去骊山看看。”

“当真?”公孙小娘子嬉笑着,“公主殿下与县侯真是仙人吗?”

李治摇头,随后一脸郑重地道:“姐夫与皇姐不是仙人。”

公孙小娘子与寻常的宫女不同,她是被皇后收养的,若不是被皇后看中,她或许只能留在太常寺。

生活起居上,李治不愿让她多照顾,夜深了便自顾自睡去了。

夜色寂静,朝阳总是先一步照到骊山,之后才去长安城。

今天有一队人来到了骊山,张阳带着徐慧亲自来迎接,这队人马是从江南过来的。

他们从南诏,经由海路一路到了江南东道,再由江南东道将这些货物送到骊山。

领头的人正是徐慧的弟弟徐齐聃,还有几个江南的族亲。

徐齐聃看着十四岁的模样,穿着得体,一副文人样。

“弟弟,来见过县侯。”徐慧正色道。

“小子齐聃见过县侯。”

张阳颔首道:“辛苦你们了。”

徐齐聃躬着身低着头道:“小子说不上辛苦,其实自学成之后便想要游历,又不知去何处。”

当年徐齐聃是跟着徐孝德一大家子一起来长安城的,后来他学成要回乡,正巧遇上了贞观十一年的江南茶叶之争。

那段时间他就是徐慧在南面的话事人,现在徐氏拥有江南地界最多的茶农。

现在才从南诏来到关中。

徐齐聃身后足足有六十架马车,马车上皆是铜矿,“禀县侯,沿途上有不少官吏盘问,按照姐姐的吩咐,我们私自写了南诏王的国书,声称是南诏进贡,这才顺利过关。”

张阳低头看向徐慧。

徐慧也是抬头眯眼笑着。

这丫头向来聪慧,已是能够独当一面了。

张阳揣着手接过那份他自己写的国书,皱眉道:“我回去给你盖个印,往后过关运送会更方便,以后你就留在关中,不用这么奔波,这些事情交给南诏的人就可以了。”

徐齐聃回道:“小子正想去见见父亲和母亲。”

“嗯,你爹在路上了也快到了,是来接你回去的。”

徐齐聃又拿出一份书信,“这是南诏现在的形势,独罗被带回来了南诏,为了稳妥起见南诏人还需要这个人号召,他此时是南诏的大臣,但南诏的实权依旧在当初县侯派出去的那些人手中,其中有两位各带一千兵马南征了。”

张阳看着书信中的内容。

“县侯应该派人去南诏主持各项事宜,南诏的大权要握在骊山手中才是。”

闻言,张阳回头看去,见是王公公在说话。

这位老人家在宫里久了,现在还穿着宫中内侍的衣袍,如此他才觉得依旧是在为天可汗做事。

张阳收回目光,“我会安排的,你们留在骊山用饭吧。”

徐慧拿着账目,带着几个骊山的女孩子开始统计铜矿的数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