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7章 贞观十年(1 / 2)

加入书签

从池塘冰面下漆黑的池水移开目光,张阳看向殿内正在和孩子们玩闹的女儿,还在与皇后嘘寒问暖的媳妇。

张阳斜靠着柱子揣着手道:“当一个人有了良心,他就很容易陷入两难。”

“你的良心?”李世民冷哼一声,“你有这个东西吗?”

“嗯,我有!”张阳很认真的点头。

古人都是讲良心的,你要是没了良心名声就会不好。

被皇帝用一种看混账的眼神盯着,张阳又清了清嗓子,“臣冒昧问一句,朝中打算如何限制商人。”

“商人没有口分田,若不是农户将来也不能取仕,加重商人入市税钱。”

以现在长安城的规矩,你是个商人你想要去东市或者西市卖东西,在进入西市之时就需要缴纳一定的税钱。

一般这种税钱与货物的种类有关。

如果是较为贵重的货物,所交的税钱就会越多。

反倒是交易税,相对来说就比较宽松。

长安城的东市是一块肥地,加上东市的流通人群越多税收也就越多。

各地州府也有这种规定。

张阳小声道:“我觉得可以按照货物的交易量交赋税,比如说十成抽三,我打算在河西走廊加重更多的商税。”

“朕会与中书省好好商议。”

皇帝就觉得商人就该接受盘剥,尤其是对付那些大商人。

对此皇帝盘剥之后,更不会有心理愧疚。

借由洛阳的事情,皇帝有了对付商人的理由。

名正言顺,更加符合圣明天可汗的形象。

这就让天可汗更加乐意这么做了。

沉默良久,李世民叹道:“朝中都知道尚书省不容易,也知道你很为难,可你也不用将没钱二字贴在尚书省门上。”

话语说着,李世民再是一声叹息,“朝中官吏看到也就罢了,除夕夜朕宴请宾客,听到了关于这件事的笑谈,朕觉得丢人。”

“那我下次写得委婉一些。”

现在就盼着粮食卖出去之后,可以解决朝中用度紧张的情况。

杀了张阳可惜,应该将他价值利用干净,让他成为大唐的财富,为社稷添砖加瓦。

李世民重新走回殿内,抱了一会儿这个外孙女。

这个小孙女长得很壮。

小胖脸上那双眼睛和张阳一模一样,眼神中时常带着思考与警惕。

她很乖巧,也不活泼,可眼神打量着许多事物。

这才一岁大的孩子,就懂得想事了。

李世民抱着她突然笑出声,当初下旨让这个孩子五岁之后成为皇后的弟子,是一个很有先见的决定。

这个女儿就是张阳的软肋。

也是将来可以控制骊山的重要人物。

张阳向皇后问安,又看向李承乾,“太子殿下,官学开办如何了?”

“岑侍郎与孔颖达老夫子都已经在安排了。”

“上一次胜光寺塌了之后,到现在也没有修缮,朝中有打算了吗?”

“倒是一直闲置着。”

张阳拱手道:“臣以为可以将其利用,改建之后另作他用。”

“孤会考虑的。”

李承乾依言点头。

胜光寺在长安城很有名气,在佛门中也很有话语权。

李世民是个不喜和尚的皇帝,或者说对社稷无用的存在,皇帝都不喜欢。

更不要说佛门的壮大对社稷无用。

只是现在还没下手而已。

与洛阳的事情一样,皇帝需要一个下手的理由。

如果没有理由,那就制造一个理由。

今天是来拜年的,不好说太多国事。

到了午时便准备离开。

张阳对李治道:“等骊山的新家建设好之后,都可以来骊山住一段时日。”

“好。”

李治不住点头答应。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看着皇姐与姐夫带着小清清离开

离开骊山,留在宫中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离开了快乐。

跟着皇姐与姐夫在骊山很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在骊山时的自由。

而在宫里,没有玩乐的同伴,也没有骊山那样广阔的田地,更不会有这么多新奇的玩具。

张阳与李玥已经走远了。

李治还看着夫妻俩的背影,李世民低声道:“你就这么舍不得吗?”

“父皇,儿臣还有许多不解之事想要问姐夫与皇姐。”

“你不要什么事情都相信你的姐夫,平时自己也要多看书,多去国子监听课。”

李世民低声说着看着这个孩子,神色担忧,“别对你的姐夫太过信任。”

李治很是不解,问道:“父皇将姐夫安排在尚书省管着朝中用度,难道父皇不信任吗?”

李世民笑道:“当初也有人相信你姐夫,吐谷浑亡了,再者高昌王父子也很信任你的姐夫,后来高昌王父子被自己的子民吊在城门活活嗮死,信你姐夫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李治沉默良久。

张阳的罪行罄竹难书,还有洛阳的事情,让那些世家子弟散尽家财,身陷囹圄。

种种事迹都说明了,相信张阳的下场很惨。

别人或许都没有看透。

但李世民心里很清楚,那张人畜无害的面容下,藏着一张非常险恶的脸。

而且这张脸下藏着另外一张恶魔的脸,还有一颗发黑的心。

作为天可汗,自然不会允许这个三张脸,两颗心的妖人作乱。

但不仅仅要利用他为社稷作出贡献,还要让他成为大唐富强的干柴让他燃烧,用干净他的价值。

至于张阳与李承乾说了那倒塌已久的胜光寺,他多半是希望可以在胜光寺的废墟上另起门

让胜光寺再无起复的可能。

足以可见,其心歹毒,用心险恶。

夫妻俩带着孩子回到了骊山,婶婶今天做了甑糕,是用黄米与江米混合,再加上红枣。

李玥拿着一块甑糕,再给女儿分一口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